展览中心, 南宁, 中国
  •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面积:25570 .0m²
  • 项目年份:2018
  • 摄影师: 张广源, Ji Li
  • 主创建筑师:崔愷、景泉、黎靓、徐松月、关珲
  • 园区规划及景观主持人:李存东
  • 园区建筑项目总负责人:崔愷、景泉、崔海东、李静威
  • 项目经理:赵文斌、张军英、雷洪强
  • 建筑设计团队:景泉、李静威、黎靓、吴南伟、徐松月、关珲、李晓韵、马卓越、吴洁妮、单立欣、娄莎莎
  • 景观设计:赵文斌、刘环、谭喆、刘卓君、武燕文、史丽秀、王洪涛
  • 结构设计:史杰、王树乐、郑红卫、施泓、朱炳寅
  • 给排水设计:李万华、高振渊、唐致文、杨东辉、郭汝艳
  • 暖通设计:韩武松、宋占寿、孙淑萍、徐征
  • 电气设计:李磊、姜海鹏、王苏阳、李俊民
  • 总图设计:高治、路建旗、高伟、白红卫
  • 智能化设计:唐艺、陈玲玲、许静、李俊民
  • 经济:冀春辉
  • 驻场建筑师:徐松月
  • City:南宁
  • Country:中国
  • 园林艺术馆是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主场馆,主要功能为园林艺术与相关主题展览。用地内有两座小山丘,设计将山体开槽,一层展厅整体嵌入其中,减小建筑体量对自然环境的压迫。二层形成小展厅的聚落并散布于山坡之上,营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空间氛围。
  • 遮阳避雨的钢结构“天幕”覆于聚落之上,延续山形走势,使建筑融入环境。
  •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将联通展厅的内街与休息空间设置在屋盖下的巨大灰空间中,为参观者提供自然风与日光,创造舒适的室外观览环境。
  • 利用地形环境的优势,打破自然与室内展览的界线,将东西两侧的山坡作为展园,让展示空间向自然延伸,形成了“一馆对一园”的展览方式。访客可以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园林艺术。,
  • 作为风景中的建筑,设计希望尽量采用自然材料与本土材料来呈现建筑表情。一方面,从地方传统建筑中提取与转译有特色的建筑材料——夯土、毛石、木、瓦等;另一方面,结合园区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变废为宝,将碎石、红土等原料,经过设计表达,成为重要的建筑外立面材料。大量原生原料的使用,使得建筑多了一层保温隔热的“皮肤”,可以平衡温差,提高空间舒适性。
    • 项目完工照片 | Finished Photos
    vsszan11950021827561.jpg vsszan11950021827562.jpg vsszan11950021827563.jpg vsszan11950021827564.jpg vsszan11950021827565.jpg vsszan11950021827566.jpg vsszan11950021827567.jpg vsszan11950021827568.jpg vsszan11950021827569.jpg vsszan119500218275610.jpg vsszan119500218275611.jpg vsszan119500218275612.jpg vsszan119500218275613.jpg vsszan119500218275614.jpg vsszan119500218275615.jpg vsszan119500218275616.jpg vsszan119500218275617.jpg vsszan119500218275618.jpg vsszan119500218275619.jpg vsszan119500218275620.jpg vsszan119500218275621.jpg vsszan119500218275622.jpg vsszan119500218275623.jpg vsszan119500218275624.jpg vsszan119500218275625.jpg vsszan119500218275626.jpg vsszan119500218275627.jpg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分类:展览中心
      • 语言:简体中文
      • 阅读原文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