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旅舍, 更新项目, 荣成, 中国
  • 建筑设计: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 面积:1787 .0m²
  • 项目年份:2019
  • 摄影师: 陈颢
  • 主持建筑师:刘漠烟、苏鹏
  • 主创建筑师:琚安琪
  • 设计团队:应世蛟、张凯、吴文琦、高永胜
  • 业主:荣成市经达健康养生有限公司
  • 施工方:荣成市安润建设有限公司
  • 结构工程:上海戊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City:荣成
  • Country:中国
  • 项目背景范家村位于山东省威海荣成市石岛管理区,东临石岛湾内湖,风景优美,是一个典型的北方行列庭院式村落。近年来石岛在“百里海岸线,一条风景链”的政策指引下,全区着重打造“最美渔乡”民俗展示区、“十里古乡”文旅结合区、“山居海韵”风情体验区、“品质农业”休闲观光区四大板块,并专门开设一条贯穿四大美丽乡村特色板块的全域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带,范家村位于示范段中段。随着沿海岸线整体景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传统海草房古民居村落逐渐被拆除,范家村周围的肌理逐渐被破坏,截止2020年5月,基本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行列式的板式住宅楼和别墅区。范家村内部的房屋也被空置,部分房屋已衰败,正等待着新的功能。
  • 问题与挑战如何留住乡愁,让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共存是本次设计的出发点。一方面,原有村落的肌理特征和海草房的遗产需要保留,另一方面,现有房屋布局体系为一种功能性的、兵营式的布局,场地缺乏识别性,土地节约型和院落空间的层次性上都有欠缺。如何在保留村落肌理、院落空间、原乡民居格局的基础上调整适配空间以满足酒店的运营功能;同时,在保护酒店私密性的前提下保留和扩展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整体空间的连续性,是本次设计的一个主要的挑战。
  • 材料与建造:延续与再生海草房古民居是胶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是长期环境、气候影响的结果。沿海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工匠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原有海草屋的真实性如何保留、如何修复现有屋顶、插入新的结构、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并使其融为一体是这个项目建造的重点。整体建造策略上回归建造的本质,注重建造过程与完成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老房子为海草顶,以修复为主,体现地域特色;新建建筑为平屋面,突出纯粹的砌筑体量特征。新老建筑之间通过相同的建筑材料、相似的比例关系融合在一起。
  • 海草屋面
    用于建造的海草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非常柔韧,由于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有防虫蛀、防霉烂和不易燃烧的特点。“一栋海草房需要7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艺。” 海草房建造过程中请来当地熟悉工艺的老师傅指导施工,按照准备工作、做檐头、苫屋坡、封顶、洒水、平实五个步骤,原汁原味体现地域特色。
  • 砌筑墙体
    保留建筑的墙体维持建筑的原貌,有的是上部为砖墙、下部为石墙的形式,有的是自上而下的完整石墙。新建的部分为了保持院落的完整性,增加了石砌的院墙。景观元素局部采用锈钢板及深灰色不锈钢板,以工业感衬托手工感。石墙材料为当地产的石岛红,有平缝和乱缝两种类型,在建造方式上,遵循当地的一些传统建造工艺,这种工艺掌握在当地老师傅的手中,砌筑一人一天只能一到两个平方左右,乱缝墙是两到三个平方。这种做法费时费工,但却是对于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也是一种在地化的乡村营造理念。
  • 生态泥抹面
    新老建筑墙体上均采用生态泥抹面,设计用白灰和泥土以2:1的方式并采用特殊的流程工艺还原古旧泥墙的建筑肌理,形成独特的光泽及文化品质,相同的材料使得新老建筑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墙面上的拴马桩是对于过去海草房记忆的延续。
  • 场所与地点:打造北方海边新型院落设计对现状26个院子设计之初都进行了勘察,找出其中五个质量较差的院落进行拆除,院落通过合并、拆除、扩大,改变原有单元的组合方式,更适应现代住宿的需求。原有建筑26间,设计完成后整合为19间。改造后剩余的19个院子屋面全部延续为海草房屋顶,形成完整的海草房村落。
  • 拆除后的空地形成公共庭院,分别命名为水院(Watering Courtyard)、茶院(Tea Courtyard)、游苑(Playing Garden)、泳池(Swimming Pool)、静心苑(Health Garden)、田苑(Field Garden),三条主要道路和六个庭院构成一个网络,流线方便可达。围绕公共庭院等开放空间设置公共建筑和配套设施,如书吧、餐厅、布草间、公共卫生间、茶室等,完善酒店功能。
  • 场地内现存多种树木,是村落中民居特色的一部分,承载着公共记忆,同时也是场地空间的重要组成,设计上予以保留,结合所在院子形成独特景观,增加院落之间的差异性。场地南北向高差整体有1.7m,设计上不想体现挡土墙等工程做法,力争通过建筑元素的方式消化高差。道路的高差通过缓坡来解决,结合高差处理场地排水问题;院子和街道之间的高差通过门前踏步和景观小品来解决,形成近人尺度,丰富街道空间的同时增加院落体验上的差异性。
  • 空间形态:类型及变体院落本身尝试以较少的改动通过组织规则实现多样性的聚落形态,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统一原型中有差异性的院落组群。新建的餐厅书吧和茶室作为民宿内部的开放空间,建在原有院落的单元基底上,采用与原有院落相似的构成关系,三面围合,西侧向民宿入口空间开放,新建部分采用玻璃幕墙体系,增加空间开放度的同时材料上与老房子形成对话。
  • 一号院原本是两个院子,均为三合院,包括北侧的海草房坡屋面主屋及侧边和南侧的厢房,设计拆除了东侧房屋的侧面厢房,将入口设在这一侧,靠近右侧的公共空间,保留了原来庭院的围合感,功能上将公共区设在南侧厢房,北屋作为两个卧室。四号院位于第二排最西侧,设计上将原有院子前面的通路划入庭院本身,作为入户前的景观通路,流线上经过景观通路先进入南侧的公共空间,经由公共空间进入内院再到达北侧的卧室。
  • 七号院为两个院落整合而成,左侧为公共建筑茶室,设计将部分院前道路扩大,与茶室门前形成统一的开放区,增加空间层次,北侧为两间卧室,东侧为新建的公共区。十一号院位于中段,设计将原门前道路收进院落,将道路中断,打破原来的通长格局。通过一段浅灰色石板路入门,入门后一条路经过踏步上至平屋面屋顶,另一条路经过两次转折和踏步到达室内,消化场地内高差关系。通过路径的规划和转折关系,延续并加深传统民居的行走体验。

    • 项目完工照片 | Finished Photos
    vsszan14738071358141.jpg vsszan14738071358142.jpg vsszan14738071358143.jpg vsszan14738071358144.jpg vsszan14738071358145.jpg vsszan14738071358146.jpg vsszan14738071358147.jpg vsszan14738071358148.jpg vsszan14738071358149.jpg vsszan147380713581410.jpg vsszan147380713581411.jpg vsszan147380713581412.jpg vsszan147380713581413.jpg vsszan147380713581414.jpg vsszan147380713581415.jpg vsszan147380713581416.jpg vsszan147380713581417.jpg vsszan147380713581418.jpg vsszan147380713581419.jpg vsszan147380713581420.jpg vsszan147380713581421.jpg vsszan147380713581422.jpg vsszan147380713581423.jpg vsszan147380713581424.jpg vsszan147380713581425.jpg vsszan147380713581426.jpg vsszan147380713581427.jpg vsszan147380713581428.jpg vsszan147380713581429.jpg vsszan147380713581430.jpg vsszan147380713581431.jpg vsszan147380713581432.jpg vsszan147380713581433.jpg vsszan147380713581434.jpg vsszan147380713581435.jpg vsszan147380713581436.jpg vsszan147380713581437.jpg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Greyspace Architecture Design Studio
      • 分类:青年旅舍
      • 语言:简体中文
      • 阅读原文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