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筑, 更新项目, 上海, 中国- 建筑设计: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面积:430 .0m²
- 项目年份:2019
- 摄影师: 章鱼见筑
- 主创建筑师:章明,张姿,秦曙
- 设计团队:李雪峰,李晶晶,武筠松,张奕晨(实习生),余点(实习生)
- 结构工程师:南俊
- 业主: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 结构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综合一院
- City:上海
- Country:中国
- 泵坑艺术空间位于上海杨树浦路2800号杨树浦电厂遗迹花园内,这里原先是英商投资建于1913年的杨树浦发电厂,由烟囱、鹤嘴吊、输煤栈桥、传送带、清水池、湿灰储灰罐、干灰储灰罐等作业设施组成的重要工业遗产,2015年黄浦江公共空间工程计划启动后,这片区域逐渐从封闭的“闲人免入”生产岸线,向文化和生态共享的生活性滨水开放空间转型。
- 泵坑原先是电厂的深水蓄水坑,顶部盖有蓝色彩钢板顶棚,内部是深不可测的江水,犹如一个黑盒子,施工难度高。整理场地时揭开顶棚,让潜水员潜入坑底,在连接黄浦江的水管洞口处安装填堵用的混凝土模板,切断了坑体与黄浦江水间的连接,再抽干坑中积藏的江水,才使深坑这一半封闭地下空间重见天日,能够被重新利用。
- 为了打破原空间的不可达性,我们在南侧临江坑洞内部新置入了一架螺旋而下的钢板楼梯,以中央钢柱与伸向四周的钢梁锚固于深坑之中,楼梯踏面齿轮状的外部轮廓带回应着场地的工业记忆,轻巧的钢结构与深坑粗犷的混凝土质感形成对比。
- 楼梯降至近坑底,扩展为水平钢板步道,与通向另一侧深坑的四个水管洞口连接。包围四周的岩壁,顶端侵入的光线,人群流线的引入,实现了外部空间内部化的独特效果。
- 泵坑的保护性改造是在充分尊重原始状态的基础上,承认并接受不断叠加的历史过程的结果。通过有限介入和艺术植入,不仅使原本封闭于地下的工业空间重见天日,更使原空间的震撼力被更充分地在改造后的艺术空间中被展现:坑壁、钢楼梯、驻留的艺术品相互并置、彼此对照,新旧交融的场景回应着城市的工业记忆,也激发着无尽的艺术想象力。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分类:文化建筑
- 语言:简体中文
- 编辑:序赞网
- 翻译:序赞网
- 声明:原创翻译,严禁转载;一经发现,法律追究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