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 佛山, 中国
  • 建筑设计:竖梁社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 面积:480 .0m²
  • 项目年份:2021
  • 摄影师: Siming Wu, 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创建筑师:钟冠球,林海锐,张文豪
  • 主持建筑师:钟冠球,宋刚,朱志远
  • 设计团队:林海锐,黄文轩,杨立, 卢珑元,邓展崇,赵航
  • 带队老师:钟冠球
  • 学生团队:张文豪,张问楚,黄昱豪,谭智贤,古心悦, 卢珑元
  • 委托方:佛山市北滘镇政府
  • City:佛山
  • Country:中国
  • 竖梁社从2019年6月份开始,相继完成了长岐村球场竹廊,黄龙村滨水竹廊两个项目,并于2020年9月份受到北滘镇政府的委托,在北滘镇中心地带的跹陌花田景观公园中设计两处竹构,对公园的人居环境品质进行提升。从长岐球场竹廊,到黄龙滨水竹廊,再到跹陌花田的花亭,回亭,竖梁社完成了竹构在形态逻辑和建构细节上从1.0到4.0的迭代和演变。
  • 结构形态一体化竹构系列的设计,源于竹子本身优秀的抗拉和抗弯性能,而通过弯曲的竹子,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在立体方向上对于空间的围合,进而制造出遮蔽和阴影,创造出在湿热多雨的亚热带地区既能遮阳避雨,又能通风散热的半室外灰空间。基于这样一个基本概念,我们首先得到了一个“贝壳”状的基本型。在1.0版本的长岐球场竹廊中,我们通过四个“贝壳”的阵列复制,改善了村里最为活跃的公共球场的侧边界面,为球场看台提供了遮荫空间。在2.0版本的黄龙滨水竹廊中,我们通过两个方向5个“贝壳”的变形连接,在村民活动广场与河道之间,创造了一个既服务于广场,又服务于亲水平台的遮荫休息空间。而在3.0和4.0的跹陌花田花亭与回亭中,我们通过更加丰富的形体变化,创造了更多空间使用状态的可能性。
  • 空间品质提升与功能复合跹陌花田位于北滘镇中心地段,是一个以花卉为主题的市民公园,一年四季种植大片应季时花,开花时美不胜收,但由于缺乏遮阴的乔木,也无可供游客休憩停留的配套设施,导致公园的使用率极低,仅在傍晚前后才有周边居民聚集,其他时间大多都是通过式游览。因此,增加景观服务设施,提高公园的可停留性,延长使用时长,提高使用率,成为了跹陌花田空间品质提升的首要目的。
  • 我们希望通过置入两组竹结构景观亭,为居民提供一个遮荫停留的空间,同时兼具举办小型活动,丰富游览体验,滨水观景以及成为景观标志物的复合性功能。竹亭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景观构筑物,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和标志性的形象,另一方面又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成为了花季赏花时休息服务配套。
  • 作为竹构3.0和4.0的花海花亭与回亭,在长岐村球场竹廊和黄龙村滨水竹廊的设计基础上更进一步,花亭延续了“贝壳”型单体组合的基本逻辑,采用了螺旋线作为放样控制线,形成了悬挑尺度由小到大朝向水面展开的韵律,创造出富于变化的空间层次。回亭则由两组反向“贝壳”型单体首尾连接形成闭环,在结构上悬挑三维双向曲面,实现12m的跨度,通过“贝壳”的尺度变化,创造出大尺度的舞台空间,小尺度的滨水观景空间,并在两者转换的位置形成了戏剧性的空间扭转;
  • 建构材料与细节竹构材料上延续整体系列的建构逻辑,采用单向弯曲悬挑单竹组合形成的“贝壳”型单体,结合传统竹编的技艺,屋面的覆面由竹篾编制加以覆盖棕榈皮,部分透光,光影尽显结构和技术的美感;棕榈皮的应用是竹构3.0和4.0材料构造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设计灵感源自传统的蓑衣。
  • 作为传统蓑衣的制作材料,棕榈皮兼具耐候防雨两个重要性能。随着现代材料的发展,传统的蓑衣逐渐被塑料雨衣所取代,而作为原材料的棕榈皮也慢慢变得无人问津。吸取了竹构1.0和2.0的经验,我们决定采用棕榈皮这一种耐候性能十分优越而又十分易得的生态材料作为竹构的表皮,棕榈皮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竹构的耐候性,单元化组合而成的棕榈屋面也创造了类似于传统瓦屋面一般的韵律感。同时我们也采用了耐候性更加优越的棕绳替换了原有的麻绳,作为绑扎竹子的材料。
  • 棕榈皮采用棕绳缝绑的传统固定方式,但由于单片棕榈面积小,如果像传统瓦屋面一样采取单片单片固定的方式,十分耗费人工,为此我们采取了模块化预制的方式,先将棕榈皮全部预制缝制成1m*1m的模块化单元,再用这些单元连接修剪形成屋面。
  • 意外的收获在我们提出用棕榈皮作为竹构的屋面材料之后,施工方淳总发现这个材料在他家乡湖北漫山遍野都是,于是他与当地村政府合作,把这件事情做成了一项扶贫工程,发动村里留守的村民参与到棕榈皮和棕绳的制作加工之中,不但在材料原产地完成了材料的加工,同时还带动了当地乡村的扶贫事业。一个千里之外的竹构,竟然还能在当地产生这样的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事业出一份力,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
  • 风廊在竹构以外,在跹陌花田项目中,我们还尝试了用钢构艺术装置置入来激活空间的使用,风廊采取简单直接的构成逻辑,以椭圆形界面绕轴旋转放样形成通道空间,布置在花田内部的必经之路上,穿越廊道时自然感受到光影的变化和空间的扭转,给人留下深刻的空间印象。而风铃的加入则进一步提升了风廊的互动性,游人穿过风廊时不由自主地被风铃所吸引,拨动风铃,制造出一幅美妙的声景。
  • 落成之后竹构在落成后,大家争相在竹亭中合影留念,各类的活动在竹廊底下进行着:观景休憩、亲子娱乐、娱乐健身、拍照打卡,而跹陌花田也因此聚集了更多的人气,还举办了2021北滘镇文体活动启动仪式等活动,大家共同定义与演绎空间中的故事与场景,拉近彼此的关系。
    • 项目完工照片 | Finished Photos
    vsszan31239142019281.jpg vsszan31239142019282.jpg vsszan31239142019283.jpg vsszan31239142019284.jpg vsszan31239142019285.jpg vsszan31239142019286.jpg vsszan31239142019287.jpg vsszan31239142019288.jpg vsszan31239142019289.jpg vsszan312391420192810.jpg vsszan312391420192811.jpg vsszan312391420192812.jpg vsszan312391420192813.jpg vsszan312391420192814.jpg vsszan312391420192815.jpg vsszan312391420192816.jpg vsszan312391420192817.jpg vsszan312391420192818.jpg vsszan312391420192819.jpg vsszan312391420192820.jpg vsszan312391420192821.jpg vsszan312391420192822.jpg vsszan312391420192823.jpg vsszan312391420192824.jpg vsszan312391420192825.jpg vsszan312391420192826.jpg vsszan312391420192827.jpg vsszan312391420192828.jpg vsszan312391420192829.jpg vsszan312391420192830.jpg vsszan312391420192831.jpg vsszan312391420192832.jpg vsszan312391420192833.jpg vsszan312391420192834.jpg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竖梁社建筑
      • 图片©竖梁社建筑
      • 语言:简体中文
      • 编辑:序赞网
      • 翻译:Archdaily
      • 阅读原文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