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中心, 苏州, 中国
  • 建筑师: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 面积:3327 .0m²
  • 项目年份:2017
  • 摄影师: 苏圣亮
  • 东原千浔社区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北面是黄桥镇,东西两面是其它住宅用地,南面一路之隔是虎丘湿地公园。社区中心位于整个用地的东南角,与两条城市道路相邻。
  • 与大多数新城开发区里的住宅一样,千浔社区仍然是一个闭合性的商品房小区。中国目前的住宅开发模式是过去30年的累积,与社会经济阶层的形成息息相关。“鼓励开放式小区”的新政导向很难在短时间内颠覆这一模式,在相对空旷的新城,基于当下社会环境里的身份认同和安全需求,完全开放的社区就更难实现。在这种条件下,把“社区中心”这样一个“配套公建”放在地块的角落是一种必然。对于这样一个推导出来的被动选择,建筑师并不满足,而是希望探索:能否依靠建筑本体的力量来回应并改变这个消极的逻辑?
  • 苏州是以庭院生活为载体的江南文化荟萃之地;场地本身南侧的湿地公园里又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沿河的芦苇和树丛为这一带的旷野带来了流动的自然气息:这两个来自人文和自然的条件构成了建筑的外在环境。做为一个小区边缘的社区中心,这座建筑需要给周边社区(包括自己的小区)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包括社区事务、聚会交流、艺术展览、亲子活动、体育健身、便利商业等等,这些公共活动构成了建筑的内在需求。我们希望寻找一种特定的空间秩序,把建筑的内在需求和外在环境融合起来,成为二者的共同载体,从而营造一个兼容社会性和自然性、兼具凝聚力和开放性的社区活动场所。
  • 结构系统和空间秩序的相互推演是山水秀事务所近期的主要工作方法之一。在进行了多种构思的尝试之后,我们决定用上下交错叠放的剪力墙来生成空间,我们的结构顾问称之为“叠墙深梁”体系。整层的结构墙通过上下交叠,在满足结构对垂直荷载和水平刚度需求的同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空间秩序:墙体是围合性的,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空间,空洞则是开放的,可以联通不同的空间——我们希望这种秩序的双重潜力能够让这座社区中心实现凝聚和开放的共存。
  • 根据社区中心各项功能的需求,使用空间的基本宽度模数在7米左右。最终,我们采用了7.2米的跨度模数,将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43米的两层建筑纳入了六根7.2米宽的条状结构中,再根据内外空间和动线需要,运用交叠墙语言沿着这些条状结构组织并生成了整座建筑的内外空间。
  • 二层的竖向结构主要由南北向的山墙构成,这些山墙自由分布在条状结构上,自然成了屋顶设计的出发点。通过比选,我们采用了下凹的混凝土筒壳做为建筑的覆盖。160毫米厚的筒壳结构在短方向上的跨度均为7.2米,在长方向上则依靠1.3米的筒壳矢高,实现12至25米不等的跨度。筒壳下的空间体验仿佛置身于波浪之下,以屋脊为中心,有置身传统双坡屋型内的安定感;以筒底为中心,又有空间向外侧溢出的感受——连续的筒壳在内部造就了两种体验的融合,在外部则以波浪状的山墙形式出现,表达了与水及江南传统建筑风貌的关联。
  • 我们在建筑靠西的位置设计了一条南北向的主要步行通道,小区居民走出围墙后,将使用这条步道穿过社区中心,前往南侧的巴士站或湿地公园。建筑的东南角提供了另外一条步行通道,连接东侧的小型商业庭院,并向西穿过水景庭院与主通道相连。沿着主通道,我们在靠近城市道路的西南角设置了一家进出行人都会经过的便利店,在靠近小区的北端设置了亲子游戏室,主通道在建筑中部扩大,成为一个半室外的社区广场,向西面对草坪庭院,向东则可以进入社区中心的多功能大堂,这里可以举办艺术展览和各种社区活动,也是通往其它内部空间的枢纽:通过下沉庭院采光的地下室是一座健身中心,与小区地下室连通;一层提供了社区事务管理、小型商业和居民的交流空间;二层是社区图书馆和工作室,在朝南的咖啡厅可以享受湿地公园的景观。
  • 在这个空间结构里,交替出现的实墙和洞口让建筑与自然在相互的界定中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可以相互渗透的庭院聚落。各种社区活动和步行动线通过庭院的划分各得其所,也通过庭院之间的空间流动被联系在了一起。
  • 建筑的构造设计也紧紧围绕这个体系来进行。交叠墙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内保温的方法,让有固定垂直间隙的碳化木模板有机会给外露的混凝土山墙带来垂直方向的粗糙质感;现浇筒壳的下部通过弯曲的黑色光滑木模板,保证了底板的抽象呈现,上部的屋面则使用了铁灰色的铝镁锰板,柔软的材料特性使之能够充分贴合筒壳结构的曲面。下凹屋面的雨水则通过波谷处的天沟收集,而后通过沿墙水管或自由落水的方式排出。所有的构造均服从于建筑的整体秩序,而建筑的整体秩序也有赖于所有的细节才得以最终成立。
  • 建构与空间是建筑师最可仰赖的建筑本体。在回应来自自然、社会和人之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运用建筑本体的力量探索新的建筑秩序。我们期待在营造社区公共生活空间的同时,为整个场所带来光阴的流转。
    • 项目完工照片 | Finished Photos
    vsszan32023201405471.jpg vsszan32023201405472.jpg vsszan32023201405473.jpg vsszan32023201405474.jpg vsszan32023201405475.jpg vsszan32023201405476.jpg vsszan32023201405477.jpg vsszan32023201405478.jpg vsszan32023201405479.jpg vsszan320232014054710.jpg vsszan320232014054711.jpg vsszan320232014054712.jpg vsszan320232014054713.jpg vsszan320232014054714.jpg vsszan320232014054715.jpg vsszan320232014054716.jpg vsszan320232014054717.jpg vsszan320232014054718.jpg vsszan320232014054719.jpg vsszan320232014054720.jpg vsszan320232014054721.jpg vsszan320232014054722.jpg vsszan320232014054723.jpg vsszan320232014054724.jpg vsszan320232014054725.jpg vsszan320232014054726.jpg vsszan320232014054727.jpg vsszan320232014054728.jpg vsszan320232014054729.jpg vsszan320232014054730.jpg vsszan320232014054731.jpg vsszan320232014054732.jpg vsszan320232014054733.jpg vsszan320232014054734.jpg vsszan320232014054735.jpg vsszan320232014054736.jpg vsszan320232014054737.jpg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 图片©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 语言:简体中文
      • 编辑:序赞网
      • 翻译:Archdaily
      • 阅读原文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前那个进2021-12-6 17:46:11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