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是最具群众性、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宛平剧院是复兴上海戏曲艺术事业、推进文艺创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上海市“十三五”期间重大的文化设施项目之一。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于2016年底赢得国际设计竞赛并承担了本项目设计总承包工作,目前项目已竣工验收并于2021年5月31日正式公开亮相运营。
▽向城市打开的戏曲折扇©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1.jpg
项目概况

宛平剧院的位置得天独厚
vsszan58891071454152.jpg
  • “上海之扇、戏曲之苑”
  • 作为传统戏曲的重要道具,中国折扇元素运用在设计中。以折扇精巧典雅的特点与传统戏曲剧场相结合,为城市带来徐徐的文化清风。主入口转角的玻璃扇面通透自然,将厅内的活动投射出来,犹如立体的中国扇面书画,婉转灵动、意境深远。
  • 从中国传统合院中汲取灵感,引入传统的造园手法,将多个不同规模和形式的表演厅堂在空间中错落叠放,提供处处有舞台、层层可观演的复合空间,呈现移步换景、立体化园林景象的“戏曲之苑”。

▽大大小小的折扇消解庞大的建筑体量©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3.jpg
▽折扇的间隙将内部空间表露在城市街道中©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4.jpg
▽立体化园林景象的“戏曲之苑”

vsszan58891071454155.jpg
国际化的戏曲剧场

宛平剧院对标世界一流当代剧场的设计标准©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6.jpg
传统韵味的现代观演建筑

  • 对标世界一流的同时,做好传统戏曲观和演的文章。为实现戏楼戏台的传统空间韵味,展现“角儿”的表演细节这一戏曲独特的魅力,大剧场观众席采取马蹄形收拢扇形排列结构,观众席最后一排到台口直线距离22米,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看清演员的每一个手势甚至表情,感受戏曲唱念做打舞的程式之美。
  • “扇形”这一传统韵味浓厚的标志性元素,不仅仅成为一种高辨识度符号,更多的是功用性,场地如折扇一般被最大化地围合起来,形成聚拢内向的空间格局,创造出‘闹中取静’的契合国人传统审美的神韵。走在剧院中,天花上、墙上、座椅扶手、门把手,扇形的元素也俯拾皆是,都巧妙地突出了戏曲元素的现代感和时尚感。

▽主入口的多种形态扇形意向©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7.jpg
一楼的大厅展示戏曲知识、剧种普及等©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8.jpg
▽门厅和中庭空间©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9.jpg
▽如扇子打开般的旋转楼梯©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10.jpg
▽一把折扇展在天顶©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11.jpg
大剧场的墙面依然化入了“折扇”概念,反声板是扇面,吸音板成为撑起“扇面”的“扇骨”。大剧场台口宽16米,高10米,深20米,侧台宽8-10米,深20米。具有全电控可编程升降吊杆65套,全网格化控制的灯光系统和全光纤信号传输方式的扩声系统。舞台升降台化整为零为25个正方形网格升降台,转台呈棋盘分布更加灵活,能够如波浪般起伏,极大程度契合了新编剧目的制作要求。
▽996座大剧场©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12.jpg
▽缩短视距©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13.jpg
▽贵宾席©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14.jpg
▽反声板是扇面©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15.jpg
▽全电控可编程升降吊杆©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16.jpg vsszan588910714541517.jpg
“小剧场戏曲”近年来已成为了戏曲发展的一种新方向。小剧场位于b1-b2层©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18.jpg
▽单元式的吸音材料幻化成千把柔美的小扇子©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19.jpg
209座的 “戏·聚空间”的多功能演艺厅©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20.jpg
▽扇心骨一样的条条金线©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21.jpg
▽排练厅©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22.jpg
与社区共生相融的文化载体

新时代的剧院已不再是艺术爱好者和游客专属的文化设施,设计致力于将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建立联系,努力让艺术融入社区,建设一座没有围墙的戏曲乐园。透过周边居民楼的间隙,浅金黄色的建筑若隐若现,与环绕四周的楼房融为一体,安静又不失光彩的伫立在社区一隅。在新建剧院的影响下,毗邻的东安公园和戏剧融合,在公园的中式美学空间中,沉浸式体验有古典园林“基因”的剧目。
▽在社区中的剧院©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23.jpg
▽与周边居民楼和谐共生© 周峻

vsszan588910714541524.jpg
数字化建造的“折扇”立面

立面以建筑语言表达出折扇的韵律和美感。GRC等现代材料塑造了充满褶皱的建筑表皮。折扇的直角形态©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25.jpg
▽扇骨的间隙光影交互©马元

vsszan588910714541526.jpg
▽数字化建模及建造过程© 袁兆运

vsszan588910714541527.jpg
全钢结构剧场

宛平剧院是上海第一个全钢结构剧场© 尹澎

vsszan588910714541528.jpg
BIM技术的运用

在空间、结构复杂多变存在大量变截面或者斜板等构件的情况下,BIM在剧院类项目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机电管线、舞台机械设备、装饰吊顶等均集中在剧场舞台顶部及侧面马道上,利用BIM技术辅助机电深化设计、碰撞检测、净高分析、管线调整,有效进行空间优化更好的实现设计。
▽净高分析及碰撞检测©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vsszan588910714541529.jpg
▽辅助机电深化设计©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vsszan588910714541530.jpg
戏曲是古老的©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vsszan588910714541531.jpg
▽剖面图1©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vsszan588910714541532.jpg
▽剖面图2©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vsszan588910714541533.jpg
vsszan588910714541534.jpg vsszan588910714541535.jpg vsszan588910714541536.jpg vsszan588910714541537.jpg vsszan588910714541538.jpg vsszan588910714541539.jpg vsszan588910714541540.jpg vsszan588910714541541.jpg vsszan588910714541542.jpg vsszan588910714541543.jpg vsszan588910714541544.jpg vsszan588910714541545.jpg vsszan588910714541546.jpg vsszan588910714541547.jpg vsszan588910714541548.jpg vsszan588910714541549.jpg
  • 设计时间:2016-2021
  • 建筑面积:29280.65平方米
  • 地点:中国,上海
  • 委托方:上海市宛平艺苑
  •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负责人:王文胜、周峻
  • 设计主创:徐风
  • 建筑方案设计:张洛先、王文胜、周峻、袁兆运、王亮、奚秀文、李皓、刘欣朋
  • 建筑施工图设计:张洛先、王文胜、周峻、吕晓钧、尹澎、袁兆运、侯秀峰、马溪茵、李皓
  • 室内设计(同济):周峻、袁兆运、尹澎、候秀峰、李皓
  • 室内设计(新丽):凌惠、张浩、陈燕华、姚薇、何杨胤
  • 室内艺术指导:阴佳
  • 结构设计:丁洁民 张涛 吴宏磊 居炜 周游 文超 刘剑锋 陈长嘉 王松铄
  • 给排水设计:归谈纯、冯玮、王恒
  • 电气设计:钱大勋、程青、王坚、廖述龙、徐而峰、吴佩培
  • 暖通设计:王健、徐桓、曾刚、李昊翔
  • 节能设计:唐澄宇
  • 绿建设计:汪铮、任国辉、王颖、李晨玉、李冬梅
  • 照明设计:杨秀、马玥、卞晨、马晓杰
  • 景观设计:戴代新
  • BIM设计:张东升、陈烨、赵琦、贾敏
  • VR辅助设计:张峥、杜明、马心将、汪成、赖坚
  • 造价咨询:翁晓红、周致芬、冷月娣、王飞、顾晶晶
  • 幕墙顾问:钱学昆、余红平、任义
  • 剧场及声学顾问:刘海生、田超峰
  • 舞台机械顾问:Tom Lamming,Nick Broad,Mark Stroomer,Richard Borkum,Theo Farringdon,徐舒韵
  • 建筑摄影:马元、周峻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一壶2023-1-11 16:41:45
优秀设计,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