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弃用房到艺术中心

后山当代艺术中心是由政府、社会共建的艺术家工作室,是研究艺术及美学的特色创新空间,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服务并向公众开放的文化艺术中心。
▽建筑外观 ©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1.jpg
项目原始建筑位于高塘石公园东北边的缓坡上©VCD lab
vsszan151541051248302.jpg
荒野公园 |Wilderness Park

高塘石公园,广州天河区东北部一座极不起眼的小公园。公园紧邻市区,交通方便,但环境野趣黯然,与其说是一座公园,不如说是一片极具人文气息的荒郊竹海。现有公园内基本保持原有野生状态,既有原始生长的过百年樟树、高耸挺拔的粉单竹,又有明代达官古墓、古代年代不详巨石刻字. .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曾经的荒郊转为市区,野林变为公园。
▽鸟瞰©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3.jpg
场地 |Location

初踏入这片小山野时,心中会油然而生地冒出这样的词语:纯净、自然、像诗一样.. 在来到道路泥泞、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建筑场地时,眼前一切的破败反而让人感受到另一种的生机黯然与自然生息。“由外而内”,这是在考察场地后的第一个关键词。好的场地会诉说——场地有什么?可以是什么?它想要成为什么?这些问题或许是孤立的,但它可以是建筑生长的起点。
▽山野中的小径©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4.jpg
▽树林中的建筑©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5.jpg
由外而内 |From the outside in

如何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激发建筑与自然的“对话”成为建筑设计的关键。取景、借景、截景,让外的自然精彩浓缩在景框中,同时也让小风景窥出大天地。选择让建筑里的人看见什么风景,多大的风景,成为空间游走与建筑形体的重要依据。窗户,既是建筑物的眼睛,也是由外而内,与自然“对话”、传递信息与精神的媒介。
▽立面的取景窗©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6.jpg
▽窗户上倒映景观©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7.jpg
生长的建筑 |Growing Architecture

生长需要空间,同时也需要时间;它是动态的,同时又是生命的。项目在规划、建造与加建时就以环境干预最小化、绿色保护优先为原则,一草一木皆为空间设计的重点与起点。在不破坏周边任何大树的原则上尽量妥协建筑的张力与表现力,使建筑由外而内生长,在场地变化中获得形式。
▽场地中的树木©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8.jpg
边界的消隐 |Fading of boundaries

消隐不只是消失, 而是让建筑与环境融合, 强调建筑的在地感,让建筑延续自然、融入场地。建筑边界上是在原有建筑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地形与资源进行思考,在建构意识上有意识削弱建筑的自我中心性与存在感,让边界模糊、融入环境。
▽从道路看向建筑©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9.jpg vsszan1515410512483010.jpg
▽建筑与环境©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11.gif vsszan1515410512483012.gif
建筑形体上,基地原有环境的原生态与野生性是自然赠与的难得礼物,越自然原始的环境条件,就越需要有与之相融的建筑形式。“虚”与“隐”无疑是对于这片自然环境的回应。白色、直线、几何方体,这是此次建筑最直接的构建元素。同时,借助外部空间植物形态的退让关系,通过比例、尺度及光影捕捉使简约的建筑体产生层次感与静谧感。
▽建筑由白色几何体组成©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13.jpg vsszan1515410512483014.jpg
▽庭院©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15.jpg
内空间上,通过强化内外空间的沟通与渗透,让人感觉室内外空间的一体化。比如立面上利用不同层次的开口方式,将建筑外部的阳光、温度、风景等引入室内,使人在潜意识中模糊展馆内外空间的界线。在竖向的内部空间规划上,主展馆一层展厅为纯白色空间、二层展厅为纯黑色空间,在考虑消隐“墙”的边界与隔离感的同时,也使馆内展品更具焦点性与沉浸感。
▽一层展厅©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16.jpg vsszan1515410512483017.jpg
▽展厅中的开窗©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18.jpg
▽二层展厅©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19.jpg vsszan1515410512483020.jpg
▽从开窗看向树林©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21.jpg
▽开窗细部©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22.jpg
▽三层办公区©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23.jpg
光与影 |Light and Shadow

光与影既构成了空间的明与暗,同时也表现着空间, 并创造着空间。光使展馆空间产生一种灵动、不可确定的性格,一种在行经空间时短暂的、即时性的时光体验。
▽黑色的空间与自然的光影©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24.jpg vsszan1515410512483025.jpg
▽楼梯间©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26.jpg
▽楼梯上的光影©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27.jpg
▽外墙上的光影©林捷骐

vsszan1515410512483028.gif vsszan1515410512483029.gif
▽总平面图©VCD lab

vsszan1515410512483030.jpg
▽一层平面图©VCD lab

vsszan1515410512483031.jpg
▽二层平面图©VCD lab

vsszan1515410512483032.jpg
▽三层平面图©VCD lab

vsszan1515410512483033.jpg
▽立面图©VCD lab

vsszan1515410512483034.jpg vsszan1515410512483035.jpg
▽剖面图©VCD lab

vsszan1515410512483036.jpg
vsszan1515410512483037.gif vsszan1515410512483038.jpg vsszan1515410512483039.gif vsszan1515410512483040.gif vsszan1515410512483041.gif vsszan1515410512483042.jpg vsszan1515410512483043.jpg vsszan1515410512483044.jpg vsszan1515410512483045.gif vsszan1515410512483046.jpg vsszan1515410512483047.jpg vsszan1515410512483048.jpg vsszan1515410512483049.jpg vsszan1515410512483050.jpg vsszan1515410512483051.jpg vsszan1515410512483052.jpg vsszan1515410512483053.jpg vsszan1515410512483054.jpg vsszan1515410512483055.jpg vsszan1515410512483056.jpg vsszan1515410512483057.jpg vsszan1515410512483058.jpg
  • 项目名称:后山当代艺术中心
  • 项目类型:建筑、展览空间、文化空间、艺术中心
  • 设计方:广州微介创意设计有限公司(VCD lab)
  • 联系邮箱:verge@163.com
  • 项目设计:2020/08
  • 完成年份:2022/01
  • 主创设计师:林迎杰、张园园
  • 设计团队:蔡敬旸、王浩枫、关炜娴、周妍欣
  • 项目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智慧城高科路28号
  • 建筑面积:448.5.0㎡
  • 摄影版权:林捷骐、VCD lab
  • 客户:后山当代艺术中心
  • 材料:微水泥、混凝土、镀锌钢板、白色外墙漆
  • 品牌:TONG CONCEPT砼馆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syhgdesign2022-9-5 17:33:07

感谢辛苦分享 好方案
Hannya2022-9-6 16:46:35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