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三十七相由UUA设计合伙人李泳征和管理合伙人李其郅共同主持。历经两年的设计建造,项目的建筑、室内和景观终于整体完工。项目位于大连市老城核心区,由一座废弃工厂改造而来。建筑设计以大连标志性的山与海的地域特征展开,塑造了一座充满视觉想象的综合性文创园,为大连的城市更新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式。
- 大连既是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老工业基地城市,肩负着东北对外开放和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双重任务。作为东北的经济旗帜,大连现存大量的工业遗产,如何避免粗放式的大拆大建,而是通过恰当的保护和再利用,赋予老工业园区新的功能,成为亟待探索的方向性模式。大连三十七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的城市更新实践。大连三十七相位于大连西岗区长红街37号。原有厂房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历经了大连无线电厂、辽无二厂、昀华科技等多次转变,承载了50年的风霜洗礼,留下了一座占地约六亩的,在护坡坎的台地上的废弃厂区。建筑位于半山之间,北望海港,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也是那个曾经蓬勃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印记。
- 大连三十七相的设计策略立足场地现状,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取得平衡,用多层次的情绪感知和综合性的逻辑判断为项目改造赋能。我们希望将这座旧工厂更新为城市的区域性地标,容纳复合的业态,最终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城市节点。厂区主建筑原为一座长方体的工业厂房,采用规整的6m x 9m结构轴网,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单调乏味的工业建筑形象,与文化创意产业所要呈现的活跃感在本质上相矛盾。那么怎样创造出一种改造前后的连续性,同时又把建筑从原本单调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达到一种更加自由浪漫的形式,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点。
在具体的改造策略中,首先是新立面网格的建构。我们根据最新的功能业态需求,在原本2层的主厂房中分别植入夹层,形成4层楼板。依据楼板、屋顶以及女儿墙的建筑标高,形成了立面网格的水平线。与此同时,立面网格的垂直线采用1.2米的间隔,即符合常规建材的规格,又与建筑的轴网形成倍数关系。基于这套立面网格,建筑原有墙体的门窗洞口被重新划分,以适应新的建筑空间布局。原墙体之外的新幕墙系统的龙骨布局和面板分格同样由这套立面网格衍生。通过梳理原有建筑结构所蕴含的秩序性,我们构建出一套叠合于旧有秩序之上的新立面网格体系。这种新旧之间的派生关系,不仅在建构层面上将新的幕墙系统贴合于旧有秩序之上,同时也暗示了建筑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性与命运变迁。
改造策略的下一步是立面的体块构成。我们引入白色穿孔铝板和套窗这两种体块组团,基于立面网格,运用这两种组团排布出随机交错的形态,将原本单调的长立面转变为丰富的光影与材质的视觉体验。
- 建筑形象的萌生源自对于大连城市精神的探究。山地、丘陵、半岛、海洋,独特的地理资源以及城市形态,造就了大连山海之城的城市印象。建筑改造的第一直觉就源于这个城市的地理特征,UUA基于建筑的现有体量,从海浪与风帆的形式中抽象提取设计语言,并加以理性的加工和表达,使得建筑形象与城市精神有了一个充分的契合,构建起建筑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赋予建筑新的视觉想象。作为幕墙中最为重要和显著的元素,白色穿孔铝板组团被设计成起翘的形态,并且铝板的冲孔率随着起翘逐渐变小,过渡到实面铝板。这种形态的组合使人联想到波浪的涌动,亦或层叠的风帆。在起翘铝板的侧端,采用条纹渐变的彩釉玻璃,叠加出更为细腻的层次。在建筑东南角,两个方向的“波浪”由此交汇,形成了建筑的制高点与视觉核心。
- 园区内包含中央庭院、北庭院和屋顶花园三部分景观,采取从公共到私用的层级过渡。中央庭院由建筑群和护坡坎围绕,形成类似于传统街道一般的舒适比例,是整个园区的公共交通核心。北庭院形态狭长,成为底层店铺的户外延展空间,具有半私密属性。屋顶花园视野开阔,设有运动场与户外休闲聚会区,可作为私人定制的专属活动空间。由此北望,密集错落的老城肌理,高耸时尚的新城天际线,以及楼群缝隙间依稀可见的海湾与远山,以一种近乎隐喻的方式映衬了大连三十相对于历史、当代与自然的融合。
- 建筑师: UUA
- 面积: 5300.0m²
- 项目年份:2022
- 摄影师:金伟琦
- 厂家: 后肖顾明铝业, 坚朗, 大连亿海, 大连实德, 秦皇岛华冠
- 主创建筑师:李泳征
- 主持合伙人:李泳征,李其郅
- 设计团队:邓亮,贺文博,姜腾,马兴华,方泓博,吕延锋,陈寰宇,张家欣,金雨心
- 委托方:大连三十七相
- 合作单位:大连岩松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幕墙深化:上海华艺幕墙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照明工程:大连路灯设计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城市:大连
- 项目国家:中国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UUA
- 图片©UUA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