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西大街33号院改造是我们老城保护更新实践中规模最小的一个,只有三百多平方米,更新工作也局限于院内,但这个小小的院落更新却在我们参与的一系列城市更新实践中显得尤为特别:一是,院落作为老城最小、最基本的单元,其相关的更新实践对于老城未来的状态而言既有现实意义,也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二是,33号院处于老城核心位置,周边历史氛围非常浓厚,城市的纪念性和街区的日常性之间形成强烈的张力;三是,既有的沿街立面不能再改造,院内的空间要基本保留、不能拆除重建,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还有什么可能性去改善、提升院内空间的质量?这些都让设计变得很有挑战,小院儿的更新从现实和历史的不同角度引发了我们对老城保护更新工作的思考。
▽老城中的鼓西33号院© 李季

vsszan162294181012361.jpg
01. 项目位置与设计背景

鼓楼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它在北京老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项目正位于鼓楼西大街与旧鼓楼大街的交叉口,距离鼓楼直线距离不足200m。
▽全局区位©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2.jpg
2017年北京西城区提出鼓楼西大街三年复兴计划,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设计,对两侧沿街界面和城市空间节点进行了更新与提升。鼓楼西33号院位于鼓西大街的开端,它的沿街立面也因此呈现出持续的变化。
▽鼓西33小院沿街界面变化(2018-2020)© 张宏宇

vsszan162294181012363.jpg
院墙背后的不尽人意

花园西侧靠着一片新修的院墙作为背景,院墙里就是33号院。院墙内是两间平房围合的简陋后勤杂院,初勘场地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之前的更新工作尚还仅停留在街面上,公共空间环境的质量并没有延续到院子里。当我们了解了设计任务和条件后,困惑也随之而来。对外来说,刚刚伴随街道更新改完的沿街立面显然不能再改动,要作为依据积极回应。对内来说,现有的平房不能拆除或扩建,要保持现状的轮廓和高度。那我们设计什么?
▽院子©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4.jpg
种种限制让我们意识到惯常的从形式与空间出发的设计思路对于小院儿来说可能并不是一种适宜的方式,这一次我们需要从城市与社区切入设计:想想这个小院能给社区带来什么益处?能给这个目前本来已经挺好的小街角花园带来哪些新的活力?如何给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生活上的便利?庆幸的是小院改造是政府主导的项目,业主也希望小院能以新的姿态融入到社区生活之中,这也让我们立足社区的设想有了实现的动力。
▽改造后:合院屋顶鸟瞰© 张广源

vsszan162294181012365.jpg
02. 基于城市与社区的分层策略

我们首先想到设置一个社区空间,在为周围居民提供一个活动场所的同时,也能把外部的街角花园和内部的院落建立联系。希望把封闭的院子变成一个为社区服务、融入社区的公共场所,结合社区书屋做一家咖啡厅,改善街角花园的环境,在鼓楼脚下形成一处生动的城市公共生活场景。同时,设计也从老城、街道和邻里所引发的问题逐渐展开。
▽三层空间操作——嵌入©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6.jpg
原本的室内空间与院子没有任何感知上的联系,我们忽略了原有的房间边界,把房间和院子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对现场城市关系的分析,把整个场地切分为三层:第一层紧邻鼓西大街,要处理与街道的关系 ;第二层要回应与老城的历史氛围,同时也隐含了与鼓楼的对话关系 ;第三层则是回应邻里关系。对应这三层空间,我们尝试把原本单一的杂院通过嵌入、移植和抽空三种不同的动作拆解为边院、合院和哑院三种类型的院子,在形式语言和材料上也选择不同的做法,回应具体问题。
▽三层空间©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7.jpg
03. 合院——老城里的现代生活

原本的杂院破败简陋,没有任何与老城相关联的特征性,结合老城平改坡的政策,我们移植了一个传统北京四合院的片段,把东侧平房改为卷棚坡屋顶。这个合院片段从远处看是对鼓楼周边传统城市风貌的回应,近处是与周边院落邻里和街角花园的友善对话。虽然只是片段,但传统木结构灰砖青瓦卷棚的做法使不大的院子中老城生活的味道十足。
▽大轴测©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8.jpg
▽合院片段剖透视©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9.jpg
▽合院内景© 张广源

vsszan1622941810123610.jpg
▽合院南看© 张广源

vsszan1622941810123611.jpg
▽左:传统合院;右:传统与现代空间的视线联系©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12.gif vsszan1622941810123613.gif
在合院的角落里,我们想种一棵树,但由于地下敷设管线问题只能在现有基础上垫土,于是把院落一角利用灰砖砌筑叠台,既解决了覆土深度的问题,也借此利用高度的变化把围合的院落空间引向开放的屋顶平台。最终这里种了一棵柿子树,树荫下的砖砌叠台也成为休憩的角落。
▽砖砌叠台©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14.jpg
▽叠台鸟瞰© 柴培根

vsszan1622941810123615.jpg
▽楼梯反看鼓楼© 柴培根

vsszan1622941810123616.jpg
▽树下的叠台空间© 李季

vsszan1622941810123617.jpg
▽拾级而上回看合院© 李季

vsszan1622941810123618.jpg
房子虽然恢复成了传统片段,但现代生活还是必要的,大家希望有新的视野去感受城市。如果原有平房的屋顶能加以利用,在老城里尤其是在鼓楼旁颇为难得。我们把原有西侧平房的一部分平屋顶改为可以上人的屋顶平台。沿着合院北侧叠落的灰砖墙走上平台,人们的视线从院子限定的围合空间中解放出来,合院的片段成为协调传统片区的前景,在仰瓦卷棚坡顶上浮现出钟鼓楼和老城轮廓线,屋顶平台也很快成为居民打卡拍照的地方。
▽屋顶平台©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19.gif vsszan1622941810123620.gif
▽移植的传统坡屋面© 张广源

vsszan1622941810123621.jpg
▽以合院为前景远眺钟鼓楼© 李季

vsszan1622941810123622.jpg
▽屋顶平台看鼓楼© 柴培根

vsszan1622941810123623.jpg
西侧平房增加了一段檐廊成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柴培根
vsszan1622941810123624.jpg
▽与邻近院落之间的缝隙© 张广源

vsszan1622941810123625.jpg
▽室内空间© 柴培根

vsszan1622941810123626.jpg
04. 边院——街道生活的延展

我们在临街院墙后嵌入了一个白盒子,把院门对应的区域抽空形成前院,组织起咖啡厅和书屋的入口空间。嵌入室内的部分让原本单薄的围墙不再是表皮,而成为狭窄但有深度的腔体,窗口更加生动,院内与街面有了交流的可能,也成为咖啡厅的空间特征。
▽边院片段剖透视©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27.jpg
▽改造后每个窗口后都是不同的日常© 张广源

vsszan1622941810123628.jpg
在立面维持原貌的前提下,植入的白色体量改变了对立面深度的感知,并被侵蚀消减形成空间,而其表面就成为原有立面的内衬。曾经沿街砖墙上的 6 扇落地大窗一直被厚厚的窗帘遮挡,而今这些窗口改变了立面的表情,重新界定了小院与街道的关系。
▽边院入口路径© 柴培根

vsszan1622941810123629.jpg
▽院落组织咖啡厅和书屋入口© 柴培根

vsszan1622941810123630.jpg
▽边院植入的白色体量© 李季

vsszan1622941810123631.jpg vsszan1622941810123632.jpg
三重院落通过厚墙分割,其中设置咖啡制作区、备餐区,以及工具储藏间、卫生间等服务空间,使用空间被清晰地界定出来,空间的层次也更明确。这与传统院落空间的组织方式不同,既是现代建筑空间的基本特征,也是功能性的需求,借此在每一个空间片段的体验上都强化了室内与院落的联系。另一方面,收纳服务空间让使用空间完形,是更有效率的构建空间结构的方法,也赋予未来使用需求的变化以灵活性。
▽白色盒子延续到室内© 李季

vsszan1622941810123633.jpg
▽厚墙内的休憩空间© 张广源

vsszan1622941810123634.jpg
05. 哑院——邻里间的“退让”

小院北侧,被周边邻里紧密贴临的边界限定,没有通风采光的条件,只是作为库房使用。我们选择牺牲室内面积向后退让,抽空尽端的一段屋顶板,倚靠着邻里的院墙形成了一个哑院,房间被映照在一片灰砖墙上的阳光点亮。因为原本这里曾是黑房间,所以改造后依然选择黑色作为空间的基调,希望提示某种曾经的空间状态,暗黑的空间底色也让哑院的光显得尤为可贵。波纹镜面不锈钢吊顶把光线和一片绿意都反射进来,幽暗的空间似乎有了几分禅意。
▽通道空间剖透视©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35.jpg
整体看,平面空间由3层递进的院落形成,从临街的开放逐渐过渡到内里的封闭。在入口白色体量的尽端,有一条与其垂直的通道,穿过南北向 3 层水平切分的空间,通过厚墙强化了通道的空间感。这条通道一端面对着底景哑院,一面旧砖墙映衬着一株玉兰的绿意 ;一端正对着一扇落地大窗,透过这扇窗,街对面就是大石碑胡同口,坐在窗边看着胡同进进出出的游人,视线和心思似乎可以接着这条通道延伸到胡同生活里去。平行于街道的白色咖啡厅和与其垂直的通道,让空间和院落的进深被进一步强化。
▽空间端部的哑院© 柴培根

vsszan1622941810123636.jpg
▽通道视线延伸到街对面的大石碑胡同© 柴培根

vsszan1622941810123637.jpg
06. 思考

vsszan1622941810123638.jpg
拼贴:小院儿的改造不是那种基于一个清晰的概念、经过理性分析且逻辑完整的设计过程,而是结合一次次现场的体验和发现,伴随建造施工进程逐渐整理、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感受是碎片化的,甚至是有某种偶然性的。这些混杂的、片段化的空间感受,消解了某种整体的或者说刻意的设计意识,在回应环境关系和解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以分解的空间和拼贴的语言,让原本功能单一、空间封闭的杂院转化为适应新的生活形态、开放的公共空间,从而回应城市区域发展、演变、叠合的过程,能够记录更真实的社区日常生活。
▽冬季的院落一角© 张广源

vsszan1622941810123639.jpg
  • 符号:从大街整治的民国风的院墙到这次更新的四合院片段,这些建筑元素都带有典型的符号特征,在老城里很容易辨识和理解。但符号要让人理解,关键是不能脱离场所的背景,否则就会丧失其丰富而复杂的传统内涵。我们希望33号院改造中对这些符号的应用能够结合现场的历史感,以传统街区院落作为历史基因形成符合场所氛围的状态,作为对鼓西大街和钟鼓楼的一种回应。曾经一说起符号,我们就会把它和廉价的装饰联系在一起,但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我们对符号的作用有了新的理解。
  •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被那些宏伟新颖的现代建筑的形式和空间语言吸引,在创新的道路上努力探寻。但随着这些年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大家慢慢明白原创的宏伟、新颖的建筑并不一定意味着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城市更新基于既有的环境,符号可以理解为一种与环境建立起友善关系的手段,虽然我们也不赞同单一的、风格化的风貌保护,但更积极看待传统符号的作用对于老城保护更新还是有意义的。

▽屋顶与鼓楼对话© 张宏宇

vsszan1622941810123640.jpg
▽叠台© 张广源

vsszan1622941810123641.jpg
▽屋顶平台© 张宏宇

vsszan1622941810123642.jpg
演化:北京老城蕴含着有生命力的历史结构,在融合当代生活的过程中呈现出复杂混合的状态,真实多元的生活充斥其间,老城的更新保护要以此为前提,最终表现为一个动态演变的城市发展进程,或者说演化的过程。因此在老城的更新工作中,在环境关系的处理上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回应和尊重 ;在形式语言上尝试某种建筑师“消隐”的状态,尊重现场的复杂性和混合性,不断追问日常生活场景的价值,理解具有地方性的场所的情感,而不是沉浸在某种专业语境中追求设计的完型与控制。
▽院落细节© 张宏宇© 柴培根

vsszan1622941810123643.jpg
虽然鼓西33院并不是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只是一个缺乏历史特征的杂院,但它所处的特定位置,以及鼓西大街整治更新后内里与外皮的巨大反差,却又让它在今天城市更新的语境下具有某种代表性。我们尝试以一个小院儿的转变来描绘城市的演化,强化最微小的单元与整体结构的关系。只有从院落到街道、从想象到体验,才能真正形成场所的意义和价值。小院儿的空间是封闭内向的,但设计要以开放的城市视野去表述,才能形成整体到局部的完整体验。
▽从鼓西33号院望向鼓楼© 柴培根

vsszan1622941810123644.jpg
▽城市关系轴测©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45.jpg
▽改造前平面©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46.jpg
▽改造后平面©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47.jpg
▽合院片段剖透视©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边院片段剖透视©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通道空间剖透视©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vsszan1622941810123648.jpg vsszan1622941810123649.jpg vsszan1622941810123650.jpg vsszan1622941810123651.jpg vsszan1622941810123652.jpg vsszan1622941810123653.jpg vsszan1622941810123654.jpg vsszan1622941810123655.jpg vsszan1622941810123656.jpg vsszan1622941810123657.jpg vsszan1622941810123658.jpg vsszan1622941810123659.jpg vsszan1622941810123660.jpg vsszan1622941810123661.jpg vsszan1622941810123662.jpg vsszan1622941810123663.jpg vsszan1622941810123664.jpg vsszan1622941810123665.jpg vsszan1622941810123666.jpg vsszan1622941810123667.jpg vsszan1622941810123668.jpg vsszan1622941810123669.jpg vsszan1622941810123670.jpg vsszan1622941810123671.jpg vsszan1622941810123672.jpg vsszan1622941810123673.jpg vsszan1622941810123674.jpg vsszan1622941810123675.jpg vsszan1622941810123676.jpg vsszan1622941810123677.jpg vsszan1622941810123678.jpg vsszan1622941810123679.jpg vsszan1622941810123680.jpg vsszan1622941810123681.jpg vsszan1622941810123682.jpg vsszan1622941810123683.jpg vsszan1622941810123684.jpg vsszan1622941810123685.jpg vsszan1622941810123686.jpg vsszan1622941810123687.jpg vsszan1622941810123688.jpg vsszan1622941810123689.jpg vsszan1622941810123690.jpg vsszan1622941810123691.jpg vsszan1622941810123692.jpg vsszan1622941810123693.jpg vsszan1622941810123694.jpg vsszan1622941810123695.jpg
  • 项目信息:
  • 建设单位/ 北京蓟城山水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 主持建筑师/ 柴培根
  • 项目建筑师/ 张宏宇
  • 室内设计团队/ 韩文文、何正宇、丁哲、张朝悦
  • 机电设计团队/ 西春阳 (电)、王璐璇 (暖)、杨浩 (水)
  • 景观顾问/ 顾玉琴
  • 地点/ 北京西城
  • 设计 / 2021 年 / 竣工 / 2022 年
  • 基地面积/ 418 m2
  • 建筑面积/ 312 m2
  • 结构形式/ 砖木结构
  • 摄影/ 张广源 柴培根 李季 张宏宇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HZ小青年2023-2-18 14:58:54
感谢分享!感觉分享!
syhgdesign2023-2-19 01:40:10
感谢辛苦分享 好方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