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一个地处江西省万安县夏木塘村的一个儿童乡村书院,旨在用低技术低成本的建解决乡村留守儿童的活动看书问题。其面临诸多挑战:项目资金限制很大,工期只有紧张的20多天,乡村施工条件艰苦,当地居民施工技术匮乏等。本文通过主创建筑师张海翱与驻场建筑师徐航对谈的方式,回忆了乡村手工的建造方式,及面对各种挫折屡败屡战的全过程,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夏木塘建房日记。
▽项目概览©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1.jpg
  • 一:你好,夏木塘
  • 遇见场地
  • 夏木塘位于江西万安县,紧靠井冈山,既是一个的革命老区,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乡村。夏木塘取自“夏日林木,汇水为塘”之意。经过前一轮的美丽乡村的改造,也算干净,但是整体村落却失去了原有江西古村落古朴的质感,民居被相同的黄色涂料包裹,与周边自然的乡村景色很不协调。
  • 场地是村子中心祠堂侧边的一块大空地。作为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对场所进行理解,启动身体的6个感官去全面的体验场地,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场地的环围中。场地位于一块抬高的高台上,向南可以俯瞰村子中心水塘,向西的界面被一大片竹林遮挡,透过竹子隐约可以看到广阔的田野,东面则由祠堂的厚重的老墙体限定。与城市的空间特性不同的是,乡村的空间属性更加自由和松散,很难单纯通过建筑物的围合形成空间秩序感,需要地形和植物共同作用。整个场地方正平坦,但是独具特色。

▽项目夜间鸟瞰©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2.jpg
▽村庄机理图底关系©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3.jpg vsszan172045051239494.jpg
使用者:“两个盒子”与儿童

得益于我们有理有据的田野调查,与公益组织“两个盒子”合作,决定设计一个为留守儿童提供看书空间的祠堂书院。“两个盒子”创始人刘佳颖是沈阳建筑大学的90后的学生。她曾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等数十奖项。“两个盒子”项目致力于解决留守和流动儿童的情感孤独和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希望通过为孩子们提供以模块化建筑为载体的陪伴成长体系,来搭建互助成长型社区。通过城市一个盒子+乡村一个盒子,用网络连接打通通道。这次他们希望把乡村盒子放在夏木塘的公益祠堂书院,提供儿童剪纸读书等互动活动,因此需要5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
▽书店内景©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5.jpg
  • 二:好事多磨的设计
  • 第一轮方案是个帐篷!被否决!
  • 现状祠堂保留的非常好,同时需要举办各种活动,为整个村子服务,新的功能必须放在广场上用新建建筑解决,所以我们采用的策略是微更新+新建的双重策略。老祠堂内部主要是更新与梳理为主,以达到最小程度对原有建筑的影响。场地上的新建筑则采用尽量小的体量,以谦虚的姿态融入场地。
  • 首先我们希望预留大量的公共空间,在有限的造价限制下,设计一个小小的房子。这个以小朋友露营的帐篷为原型的建筑,轻轻的依靠在祠堂的老墙上,结构主体为钢结构,屋面为青瓦铺设。出乎我们预料的是这个方案被否决了,主要问题集中在建造的难度上,包括钢结构的施工。(后来当地的施工条件也证明了当时判断的正确性)。对于推翻重做这个结果,团队非常的沮丧,但是这在设计中是常见的情况,这也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当地低技的特殊条件所造成的。我们要重新打起精神,重新考虑设计策略。

▽帐篷形体构成©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6.jpg vsszan172045051239497.jpg
张海翱:请不要担心!(虽然我心里也没有底)竹子这一种环保材料,不同于钢材,原竹材料温暖的触感和相对简单的加工是非常适合这种低技术的环境的。曾伟人老师是竹建筑专家,第一次见到他实在去往夏木堂的路上,给人的感觉是挺严肃的。这次是竹结构建筑,曾老师自然而言成为了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请在现场与他仔细的对接结构方案,确保最终的完成度。
▽竹结构图纸©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8.jpg
动身出发

  • 张海翱:徐航是我们团队最重要的负责人之一,他是最佳的选择,从蒙古包到宠物之家,他的现场能力毋庸置疑,甚至要好于我,唯一的担心是乡下条件非常的艰苦,我怕他不愿意去呆一个星期(事实证明当时的预判太保守了,他整整呆了一个半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跟他解释了这件事,当然高大酷炫的理论和夸大其词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不知道是他本人对我任务安排的无奈(这个多一点)还是被我激情洋溢的热情感染(估计不会),他同意了去驻场设计的安排。走之前我们又仔细核对了整个项目的建造逻辑,自信不用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能指导当地的施工队来完成全部设计交底。
  • 徐航:听到张海翱老师的吹捧,我自然自信心爆棚,作为年轻建筑师可以投身乡村大搞建设,甚至联想起当年知青上山下乡那种豪迈潇洒的情怀。同时之前的工地经验告诉我,建筑师只要和施工队认真清晰的交底,加上中间几次探场,就可确保项目八九不离了。但是这次我显然过于乐观了。

▽插图©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9.jpg
  • 从零开始的乡村施工队
  • 徐航: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竹结构技术人员问题,当地没有一个会竹子结构的工人,意味着所有的技术需要从头教学。在紧张的时间节点下,我作为驻场建筑师第一反应是强烈要求曾老师增派熟练工来协助建造,务必按时完工,毕竟我们这个不是大学生的建造节,我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项目的时效性。
  • 张海翱:曾老师说不派工人过来的时候我的内心是绝望的,他说要培养当地的村民做竹结构,这点我没法反驳,毕竟这确实是一件好事,可以留下手艺给当地的村民,也算干点实事,可是对于紧张的工期来说这就是个不利的消息。
  • 徐航: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来自当地施工队,当地根本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也没有所谓的技术员,每天早上7点村里的泥工,瓦工,木工,电工和篾匠在大广场上集合,需要几个工人都需要我亲自去召集。不仅要现场临时调整设计,同时还要帮助工人放线,定位,绑扎钢筋等。并且由于条件的限制,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具都及其有限。之前在城市里施工的经验完全绘制的节点大样完全排不上用场。当时的我非常绝望。

▽现场的所有的工具©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10.jpg vsszan1720450512394911.jpg
徐航:首先是放线定位,由于乡村现状情况不完善,现场许多要素在图纸上未标示,因此需要及时调整设计(下水系统)。接着开挖地基,深度500mm,挖至粘土层,土方法,用钢筋戳地面确认图纸。与结构工程师讨论地基钢筋配筋,计算钢筋用量,购买钢筋。由于所有施工的人员均为当地业余的村民,我们需要一边绑扎钢筋,一边教学。
▽现场绘制的基础及配筋图

vsszan1720450512394912.jpg
张海翱:我与徐航保持密切的视频联系©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13.jpg
▽新的单元受力分析©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14.jpg
  • 徐航:由于竹竿的高度大小不一,插入地基需要确定高度一致,利用水平仪激光大点确定檐口高度,再用锯子拒掉底部多出的长度。但是这时出现了大问题!我们的由6个竹竿组成的柱子比我们预留的基础方口要大,模块塞不进去!
  • 张海翱:看到徐航着急的样子,我知道又出现了难题,建造过程就是由这样大大小小的难题组成的。我告诉他,首先竹竿是有韧性的,是可以通过调整螺母之间的距离,调整了柱子截面的尺寸,从而插入预制的方口中。在浇入水泥之前,记得要用木工板定位支撑每个竹子结构杆件。

▽插入预留方口©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15.jpg vsszan1720450512394916.jpg
  • 没有一件事情按照原计划进行
  • 徐航:现场只能利用有限的材料。在城市里,我们总是可以获得近乎无限的材料,随时可以到建材市场采购。但是在乡村,手工业对下料的限制很大,需要因地制宜。原有的设计采用圆竹竿作为装饰构件,这在实际施工中废材废工,必须临场应变调整制作方案。
  • 张海翱: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我们必须在已有的竹材中进行选择。我告诉徐航,危机就意味着机遇。我让其做出室外部分屋顶的花格的几种可用的造型。用已有的竹子做成一些实验。最终在妥协用料和用工的同时,确定了屋面花格的制作方案。手工制品通过反复不断的尝试和实验后,进入工业阶段就会快速的提升生产效率,在确定了可靠的生产方案后,很快就批量生产出大量的花格。
  • 徐航:终于解决了材料不够的大难题,接下来是室内部分的屋顶的做法,必要既要便宜又要施工简便。于是我们采用阳光板作为主要材料,节省造价,简易施工,以6片相同的阳光板拼接而成,同时顶部连接一个六边形小盖板挡雨。

▽现场修改下料配方©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17.jpg
徐航:接下来在现浇地面之前要仔细设置电线位置,确保预留。回填土地面,混凝土地面找平,室内地面放线。同时预订不锈钢门窗,由于采用无框设计,讨论后决定将下部框料预埋进混凝土150mm,在找平层先将框料用膨胀螺栓固定住,同时外部支木模板,准备一体现浇室内地坪。在等待混凝土凝固的时候,开始在室外地面找平层上铺设方木,上方铺设防腐木地板。
▽回填土夯实©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18.jpg
▽预留的偷窥缝区分了玻璃与阳光板©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19.jpg
徐航:更大的改变是从封闭空间变成开放空间。基于构造的原因,原本打算是做个闭合教室,在最初的设计中也是体现了这种思路,但是圆竹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封闭空间变的异常困难。最终我们现场决定将围合结构与竹子主结构脱开,这样不仅解决了交接困难,也让空气可以自然穿过,体现了空间的渗透性。
▽封闭空间改为开放空间©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20.jpg
  • 徐航:景观我们尽量利用原有的特色元素:老砖墙,老砖地面等。靠近竹林及老砖墙的部分,我们采用了透明的钢化玻璃,而靠近广场的一侧,则采用了半透明的阳光板,让使用者把目光聚焦到我们希望的景色上。
  • 张海翱:巴瓦据说拄着拐杖,在地上勾勒草图,现场指导斯里兰卡的工人施工作业,在极低技术水平的条件下实现了令人惊叹的作品。失去了传统大型专业施工队的支持,建筑师在工地的只能更加如同一个传统的工匠老师。建筑师虽然在千百年间不断分化: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等不同的职能,但是在这里终于回到了本源:工匠。

▽场地景观©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21.jpg vsszan1720450512394922.jpg
  • 最后的冲刺:家具与祠堂微改造
  • 徐航:当家具进场的时候,我内心终于轻松了一点点,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终于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啦。室内家具采用了环保的欧松板,欧松板是由废弃的木碎屑用胶合材料连接而成,一般用于外包装,但是由于这种材料独特的机理感,很受设计师的喜爱,算是变废为宝,不仅价格便宜环保,而且方便现场切割制作。

▽欧松板家具制作©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23.jpg vsszan1720450512394924.jpg
  • 徐航:祠堂部分的梳理采用微更新的策略,最少程度影响原建筑。把暴露在外的电线重新整理好,同时加入新的灯光系统。在不凿穿墙体的前提下,把pvc电线外挂在墙体上,最后用黑竹片护墙板饰面,既隐藏了电管,有隔绝了老墙体的霉斑,让人可依靠在墙上。
  • 张海翱:时间非常紧张,但是好在我们最开始对老祠堂的策略是微更新,用很小的代价和工人去进行梳理,在有限的时间与预算下里达到了效果。

▽改造后祠堂室内©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25.jpg
▽PVC电管外挂墙体©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26.jpg
四:每一个竹子都是特别的

徐航:没有一个竹子相同的。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项目终于完成了。亲眼看到每个构件从切割到拼接到最终完成,我也仿佛被工人所感染。最终的竹子有些大大小小,有些不是笔直,但是我依然非常感动。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每个竹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且渗透了我和村民的体温。我终于可以回来向张老师汇报结果了。
▽小朋友在完成的作品中嬉戏穿梭©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27.jpg
  • 张海翱:从夏木塘回来的徐航变成了一个黑人,但是我想,这应该是他毕生难忘的经历吧。我看着小朋友们在完成的作品中嬉戏穿梭,感受这从竹林传来的丝丝凉风,斑驳的光影透过半透明的PC板照射在粗犷的欧松板上,这一切共同作用形成了此时此地的环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所有的元素恰到好处的作用,创造出了这个场所。
  • 同时我内心也掺杂一丝不舍,交了房子之前我了解这个房子的每一块木板和电线,当小朋友们进来后,到处放满图书和玩具,我才突然发现她终究是别人的,正如同罗西所述,建筑师只能给予建筑第一次生命,使用者将给予他第二次生命,也是其真正的生命。

▽夜幕降临的图书馆© 章鱼见筑

vsszan1720450512394928.jpg
vsszan1720450512394929.jpg vsszan1720450512394930.jpg vsszan1720450512394931.jpg vsszan1720450512394932.jpg vsszan1720450512394933.jpg vsszan1720450512394934.jpg vsszan1720450512394935.jpg vsszan1720450512394936.jpg vsszan1720450512394937.jpg vsszan1720450512394938.jpg vsszan1720450512394939.jpg vsszan1720450512394940.jpg vsszan1720450512394941.jpg vsszan1720450512394942.jpg vsszan1720450512394943.jpg vsszan1720450512394944.jpg vsszan1720450512394945.jpg vsszan1720450512394946.jpg vsszan1720450512394947.jpg vsszan1720450512394948.jpg vsszan1720450512394949.jpg vsszan1720450512394950.jpg vsszan1720450512394951.jpg vsszan1720450512394952.jpg vsszan1720450512394953.jpg vsszan1720450512394954.jpg vsszan1720450512394955.jpg vsszan1720450512394956.jpg vsszan1720450512394957.jpg vsszan1720450512394958.jpg vsszan1720450512394959.jpg vsszan1720450512394960.jpg vsszan1720450512394961.jpg vsszan1720450512394962.jpg vsszan1720450512394963.jpg vsszan1720450512394964.jpg vsszan1720450512394965.jpg vsszan1720450512394966.jpg vsszan1720450512394967.jpg vsszan1720450512394968.jpg vsszan1720450512394969.jpg vsszan1720450512394970.jpg vsszan1720450512394971.jpg vsszan1720450512394972.jpg vsszan1720450512394973.jpg vsszan1720450512394974.jpg vsszan1720450512394975.jpg vsszan1720450512394976.jpg vsszan1720450512394977.jpg vsszan1720450512394978.jpg vsszan1720450512394979.jpg vsszan1720450512394980.jpg vsszan1720450512394981.jpg vsszan1720450512394982.jpg vsszan1720450512394983.jpg vsszan1720450512394984.jpg vsszan1720450512394985.jpg vsszan1720450512394986.jpg vsszan1720450512394987.jpg vsszan1720450512394988.jpg vsszan1720450512394989.jpg vsszan1720450512394990.jpg vsszan1720450512394991.jpg vsszan1720450512394992.jpg vsszan1720450512394993.jpg vsszan1720450512394994.jpg vsszan1720450512394995.jpg vsszan1720450512394996.jpg vsszan1720450512394997.jpg vsszan1720450512394998.jpg vsszan1720450512394999.jpg vsszan17204505123949100.jpg vsszan17204505123949101.jpg vsszan17204505123949102.jpg vsszan17204505123949103.gif
  • 项目名称:夏木塘儿童公益书院
  • 业主:CBC建筑中心,“两个盒子”公益项目
  • 设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HDD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创设计师:张海翱,徐航,曾伟人
  • 设计团队:姚奇炜,李洪喜,袁胤轩,王晓葳,孙加蓥,徐韦君
  • 结构设计:曾伟人(江南竹子研究设计中心),汪国勋(上海华都HDD结构所所长)
  • 施工团队:王敏,彭文炎,彭长虹,王迪国,李应国,王木清
  • 特别感谢:彭礼孝,柳青,曾伟人,刘佳颖
  • 建筑摄影:章瑜(章鱼见筑)
  • 供稿单位:HDD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syhgdesign2023-6-6 22:31:26
感谢楼主辛苦分享 好方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