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FIRE之后,80后彭先生决定带着妻儿回到老家,与父母一同生活。因此,对这处位于启东乡下的老宅进行翻修,变成迫在眉睫的事情。改造后的新彭宅,需要同时容纳两代人迥异的生活习惯,使乡村与城市生活方式在此水乳交融,并且泾渭分明。
▽嘿©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1.jpg
启东的乡建规定较为严格,要求彭宅必须在原轮廓线内完成翻新(基底面积90平米),外观效果也应当与原始“火柴盒”相吻合。待翻新的老宅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栋标准的农村楼房,这种简易标准的农村楼房也由于其经济性,影响了那个年代大江南北的乡村风貌。
▽建于80年代的老宅©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2.jpg
这是一个颇具挑战的设计,既不是城里人的附庸风雅,也不只是农村人的现代改善,而是需要在一个充满限制的框架内,完成一个让城乡三代人感到舒适的日常空间。
▽区位关系©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3.jpg
▽背靠渔港©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4.jpg
▽顶视影像©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5.jpg
基地位于村庄尽端,背靠高铁与公路,车辆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因此彭宅面向公路和铁路的东侧与北侧都几乎没有开窗,使它如同一座碉堡,顽强地抵抗着滚滚而来的城镇化浪潮。彭宅可开启的窗户都位于面向村子的西侧与南侧,为避免可能导致无限期停工的村民举报,建筑没有任何超出基底轮廓的出挑。彭宅谨慎小心地与这片熟悉又陌生的田野对话,仿佛一个试图归来的旅人。
▽菜地与新彭宅©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6.jpg
▽朝向公路与铁路的立面©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7.jpg
▽高架铁路与村庄©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8.jpg
▽夜晚的公路与彭宅©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9.jpg
尽管一切都符合规定与流程,有丰富乡建经验的建筑师朋友还是提醒我们用“拆一半造一半”的方式翻新,这不仅意味着建造难度与造价的激增,也实际上影响了方案的生成逻辑——从剖面开始。
▽“拆一半造一半”形成的老宅剖面© 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10.jpg
▽剖面拼合© 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11.jpg
▽菜地视角看彭宅©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12.jpg
▽草地中望向彭宅©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13.jpg
▽逐步老龄化的村子©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14.jpg
伴随着乡土社会支离破碎的过程,村子的邻里关系逐渐变得微妙,利益与亲缘两条线索同时在支配着逐渐松散的社会网络。在开工之前,业主非常自信的保证施工一定会一切顺利,因为村子里不仅一部分邻居沾亲带故,家人们也挨家挨户地打过招呼。但举报和争吵依然如期而至,最终原本的鸡舍与柴房部分经过多轮努力依然无法保住,照片与遥感影像都无法证明它曾经的存在。
▽南侧立面©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15.jpg
令人侥幸的是,主体建筑经过两个剖面的拼合,最终能够翻新建成。失去附属小平房之后的彭宅在气质上变得清冷,最终我们不得不接受了这座略显孤傲的房子。原先准备作为麻将室的附属平房以葡萄架的形式延续,彭老先生依然可以和邻居们在此打麻将,除了失去屋顶和围护,一切一如从前。这仿佛是对于彭先生一家“归园田居”的隐喻,这一个上下左右都由剖面拼合而成的建筑,是某种变化中的城乡异质混合的结果,尽管它看起来与老屋似曾相识,但又已经完全不同。
▽剖面光影©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16.jpg
▽等候烟火的夜晚©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17.jpg
乡——堂屋与厢屋

需要考虑老人百年后举办后事的地方,这甚至是设计任务书的唯一要求,这使彭宅在类型学上区别于别墅或民宿。翻新前的老宅设一堂屋一厢屋,除堂屋外,一层厢屋居住长辈,二层则是子女卧室,这也是80年代最适应当地风俗习惯的楼房原型。
▽夜晚的彭宅©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18.jpg
▽人间烟火©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19.jpg
堂屋是传统民居中的礼仪空间,用于尊祖敬神、祭天拜地、婚丧寿庆等。在中国乡村,红白喜事是乡土社会关系的重要连接点,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年轻人的婚礼逐渐“洋气”,一般已不在家中举办,但老人们的丧礼依然延续着“传统”。一家老人过世,停灵在堂屋,天数由风水先生根据生辰八字计算,全村都会来帮忙张罗,洗菜做饭,接待宾客等等。对于彭老先生来说,自己的后事是否办得合适且体面,儿子媳妇对宾客和乡邻们能否都尽到礼数,是最为要紧的事情。
▽堂屋——我家大门常打开©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20.jpg
▽北侧的高窗带来柔和的漫反射©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21.jpg
▽西厨与餐厅©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22.jpg
▽中厨©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23.jpg
乡村生活没有秘密,乡邻们会随时到访,彭宅因循乡邻的普遍作法,也不设院墙。设计一层延续了传统的堂屋与厢屋的空间组合,堂屋大门常开,厢屋为老人居室,“一堂一厢”适应老一辈的日常生活,户型细节在传统格局的基础上进行了适老优化。过去堂屋正中对景一般为香案,挂中堂画,作为祭拜所用。新彭宅已无此类需求,设计将这一对景转译为西厨与高窗,蓝天白云入画,也为堂屋带来柔和的照明。
▽堂与厅©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24.jpg
▽适老化的一层卧室©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25.jpg
新彭宅一层使用与老宅一致的水磨石地面,老人和乡邻进出大多经过泥土地,鞋底较脏,水磨石结实耐用、方便打理。老人房的双卧室设有独立对外的门,白天常开,也可以通过西侧门与葡萄架直接相连,乡邻们也时常来小坐。和风穿堂、往来闲谈,这是家中50后老一辈所熟悉的,属于乡村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
▽西侧门与葡萄架©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26.jpg
▽北侧立面©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27.jpg
▽不设围墙的开放院落©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28.jpg
▽木平台上吹风聊天©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29.jpg
城——公区与私域

二层以上是80后子女一家的生活空间,通过换鞋这个简易仪式,提示人们将进入一个更为私密的领域,也谢绝了不速之客的突然造访。二层设有起居室与书房,它是实际意义上的现代住宅客厅,80后子女一家在此起居与会客。起居室联通上下两个中庭,是“城”“乡”连接点,高达10米的通高赋予这个空间强烈的仪式感,也将二层以上的小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
▽新与旧©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30.jpg
▽露台看日落©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31.jpg
尽管彭宅从外观视觉上仅2层半,但内部通过错层设计,翻新后的彭宅实际有4层。设计将彭先生的书房,孩子卧室与书房,主卧与妻子书房等分设不同层,保证每个家庭成员的私密与独立。我们在每一层都设有书房,使80后小家庭的所有人都有独立的工作、阅读、娱乐空间。随着时代变迁,在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下,私人空间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对于全家挤在一起看电视,人们开始更愿意在自己的空间里使用电子设备,去阅读或观看自己更感兴趣的内容。
▽上下四层的错层©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32.jpg
▽上中庭©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33.jpg
▽竖向长窗©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34.jpg
但我们依然在二层以上的空间里,预留了丰富的看与被看的关系。相对于一层的完全敞开,二层以上的互动则更加暧昧,通过一系列连续的通高彼此联系。“退休”之后的彭先生一家以炒股为主业,通高在空间图形上如同股票连续涨停的曲线,使新彭宅成为朋友们口中的“涨停之家”。“涨停”通高作为住宅风水的另类演绎,也会给这一家人带来更多的吉祥与好运。
▽二层起居室©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35.jpg
▽三层书房望向起居室©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36.jpg
▽高窗的光影流动© 陈子茜

vsszan1787940415401837.jpg
我们将这个住宅命名为Crossing House,就像它在鸟瞰图中所呈现的,一个位于交叉口的房子。回不去的乡村与无法告别的城市,我们正处在这样的交叉口,而这个房子的内部也是一个交叉口,通向两种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天窗©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38.jpg
▽楼梯上的光影流转©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39.jpg
建筑南侧三层四层以两个相互咬合并错动退让的阳台形成立面上“crossing”的关系,三层儿童房的内阳台和四层主卧的露台呈对角线设置,与同样呈对角设置的三层客卧和四层主卧的方形玻璃窗构成了“X”,这种在垂直方向的纵深变化使得不同房间的风景变得富有层次,是一种“纷至沓来”的诗意,消解了水平、垂直、斜向与内外空间的边界,也消除了过极小基底面积下“火柴盒”轮廓带来的敦实感。
▽四层主卧©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40.jpg
▽主卧的风景©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41.jpg
建筑它以坚实和脱离的背影与象征速度与陌生的城市告别,而用柔软与开放的面庞朝向日渐衰老与凋零的村庄。南侧二层书房设置转角玻璃窗,延伸到西侧,间之以似窗似门的透明洞口,紧接着便是三层高度上的横向长窗。西侧洞口横竖的几何变化削弱了山墙实面的厚重感,也为三层儿童房的书房提供了内化的风景。北侧唯一的两个洞口正是一层客厅和二层起居室的通高,建筑内部空间关系以最直白的几何语汇反映在立面,也是对室外朴树景观的借景。
▽窗洞分析©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42.jpg
▽二层书房与转角窗©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43.jpg
▽二层半的窗口©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44.jpg
▽左:四层书房与露台对望©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45.jpg vsszan1787940415401846.jpg
新彭宅的设计是乡村与城市生活方式的异质混合,大家庭与小家庭,两代父母与子女的生活网络在此交织,最终调和成简洁理性的建筑整体空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去人归,50后、80后与10后各自的生活方式也都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静默地伫立在这片土地上© 朱清言

vsszan1787940415401847.jpg
鸟瞰启东彭宅,它的身姿既融入又超脱,犹如一位乡土社会变迁的记录者,静默地伫立在这片土地上。
▽总平面图© 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48.jpg
▽一层平面图© 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49.jpg
▽二层平面图© 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50.jpg
▽三层平面图© 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51.jpg
▽四层平面图© 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52.jpg
▽南立面图© 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53.jpg
▽北立面图© 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54.jpg
▽西立面图© 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55.jpg
▽东立面图© 立木

vsszan1787940415401856.jpg
vsszan1787940415401857.jpg vsszan1787940415401858.jpg vsszan1787940415401859.jpg vsszan1787940415401860.jpg vsszan1787940415401861.jpg vsszan1787940415401862.jpg vsszan1787940415401863.jpg vsszan1787940415401864.jpg vsszan1787940415401865.jpg vsszan1787940415401866.jpg vsszan1787940415401867.jpg vsszan1787940415401868.jpg vsszan1787940415401869.jpg vsszan1787940415401870.jpg vsszan1787940415401871.jpg vsszan1787940415401872.jpg vsszan1787940415401873.jpg vsszan1787940415401874.jpg vsszan1787940415401875.jpg vsszan1787940415401876.jpg vsszan1787940415401877.jpg vsszan1787940415401878.jpg vsszan1787940415401879.jpg vsszan1787940415401880.jpg vsszan1787940415401881.jpg vsszan1787940415401882.jpg vsszan1787940415401883.jpg vsszan1787940415401884.jpg
  • 项目名称: 启东彭宅,80后和50后的“退休”之家
  • 项目完成年份: 2023年
  • 建筑面积: 250.0㎡
  • 设计单位:立木 L&M
  • 事务所网站:www.limu.design
  • 联络人姓名:郭岚
  • 联络邮箱: limuarch@163.com
  • 公司所在地: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
  • 小红书账号(如有):guolan1990
  • 项目地址: 江苏南通启东市
  • 材料:质感涂料/水磨石/木饰面
  • 品牌:立邦/朵颐/戴尼森
  • 项目参与者
  • 主创建筑师: 刘津瑞、邹明溪
  • 设计团队: 李佳妍、李春瑶、郇雨、程苗、谢舜冰、刘明昊、管浩廷、肖罗琴、陈子茜、邹承幸、许凤洁、王刘阳
  • 室内施工图设计:一卜川
  • 室内施工图设计团队:小冲哥、辛林凯,王运发,王德升,万育伊
  • 项目驻场:李翔、郇雨
  • 设计顾问:申鹏
  • 结构顾问:唐熙、刘承亮
  • 暖通顾问:芮文
  • 摄影师: 朱清言
  • 摄影师网站: www.qzhuphoto.com
  • 摄影师邮箱: qingyan@qzhuphoto.com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B-cheng2023-9-10 09:29:47
666666真的爱了










阿茂_design2023-9-23 13:19:03
感谢楼主辛苦 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