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
建筑位于两条园区道路的错位角部处,为了兼顾各方的互动关系,建筑形体在这里呈现柔和的圆弧体量,下方有一个大的拱形开口,半下沉内部通透空间拉近了建筑内部和外部的感知关系。在现状的废墟之上,设计最大化的保留外侧周边旧有红砖墙体,新的结构从内部搭建,结构设计的第一个主要目标是减少柱的数量,次要目标是要实现建筑和室内平面及立面上极为丰富的曲线边界。从空间分析入手,利用建筑层高的优势,采用了700高的桁架空间受力体系,实现跨度和悬挑的目标,同时可以利用屋顶大桁架附加吊挂夹层,形成夹层蛇形曲线建筑平面,创造出了建筑效果中的丰富细节,同时实现了室内完全无柱的目标。
▽过程研究模型© KAI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