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地处古徽州的婺源篁岭正如古书所述,依山而建,“挂”于崖上。这座近600年的徽州村落,建筑随地势自由生长,与自然融合一体。

▽整体鸟瞰©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1.jpg vsszan185591150935302.jpg

犹在三月春,百亩梯田的油菜花海映衬之下,大美不言,触动“质性自然”的共通情感,入选了UNWTO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并亮相国际文化盛事法兰克福书展。

▽夜景鸟瞰©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3.jpg

如何让这座破败的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村庄文化团队,在篁岭的山野村舍中耕耘雕琢了15年。如今深具代表性的徽派古村落,却曾是几乎被抛弃的荒村:旱季缺水,雨季洪涝,村舍破败,人去楼空。篁岭的涅槃,凝缩着村庄文化团队在山野村舍中持续耕耘的15年。一群人,扎根乡土,用时间和经验,不断反复打磨雕琢一座古村。在流量至上求新求快的时代,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但或许正因长期主义之下的拙与执,方能雕琢出独一无二的经典。

▽部分鸟瞰©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4.jpg vsszan185591150935305.jpg

壹章
新生
从衰败的百年村落到“最美乡村”

在90年代,第一次走入村庄文化创始人、篁岭总设计师汪万斌视野中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这座古村建在山间陡坡之上,房屋零落参差,交通极为不便,村内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谓“地无三尺平”。秋冬季节村民生活严重缺水,而汛期因街巷排水不畅,山体滑坡频发,篁岭逐渐沦为一个空心村,梯田抛荒,房屋倒塌,文脉断绝。

▽改造前的篁岭©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6.jpg

自小习画的汪万斌,因采风写生而走遍这里,别人眼中衰败的古村,于他而言却有着独到的美:这座挂在山间的村落,拥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并保留了不少传统徽派建筑风貌的古民居。这些独一无二的文旅条件与不忍传统村落日趋衰败的那份乡愁,让汪万斌相信篁岭的可能性,全然投身到村落的保护与改造之中。

▽篁岭晒秋© 汪万斌

vsszan185591150935307.jpg
▽婺源写生© 汪万斌

vsszan185591150935308.jpg

机遇出现在2009年,当地政府正式编制了篁岭村整体搬迁安置规划,由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资对篁岭村进行整体搬迁,汪万斌作为合伙人之一,参与其中。基于同济大学编制的《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他带领村庄文化团队,展开篁岭古村的整体设计和施工。

▽调研过程©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9.jpg

如此大尺度建造连带多种诉求关系的复杂项目,相应的难度系数可想而知。一方面,依山而建的独特村落形式与山地地形的特殊性,为项目的设计施工带来极大挑战。另一方面,旧有屋舍众多,再利用与拆除之间如何评估,拆改之后又如何保留原有的古村肌理?此外,如何引水上山解决古村长久以来的干旱问题,汛期水土固化问题等等。项目从整体村落的规划、建筑的修缮营造,再到景观环境的梳理规划,都需要村庄文化一一攻克。

▽篁岭改造过程:崎岖狭窄的山路无法让大型工程设备上山©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10.jpg

汪万斌带领团队及当地匠人走遍古村的各个角落,调研、勘测、记录、思考。在一线实践,从在地特质入手,以现实为依据寻找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基于篁岭村的情况,开创性地制定“保环境、屋上山、貌还原”的整体建设方案;在整体规划层面,以村落主干道“天街”为主轴,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不做大拆大改,保留村落与自然交融的山居形式。

▽部分鸟瞰©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11.jpg

通过保护性建设与古建异地搬迁活化的方式,重塑传统古村建筑形制,融入当代村旅生活的功能与内容,从本质上将限制转换为创新的条件,复现山居古村的自然禀赋与人文烟火气。

▽部分鸟瞰©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12.jpg

贰章
传承
异地搬迁,老宅修复

天街作为篁岭交通主道与游览主线,在改造初始面临着交通动线混乱,道路泥泞狭窄,原有建筑陈旧破败等诸多问题。为篁岭营造最优的路径体验,这条村中“主干道”的布局至关重要。

▽改造前的天街©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13.jpg

通过对老民居逐一排危与修缮,村庄文化将120栋原址民居修旧如旧,同时嵌入民宿、餐饮、展览等完整业态功能。

▽街景©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14.jpg vsszan1855911509353015.jpg vsszan1855911509353016.jpg

超出对建筑符号的表面保留,汪万斌认为,赋予老建筑以新生,才是保留它们的最好方式。为此带领团队走访古徽州各地,探寻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通过异地保护重建、老屋“寄养”的形式,为篁岭“引入”20余座精美古民居。这些反映徽商精致生活的老宅,丰富了篁岭老村原本缺失的建筑典型性,使其成为婺源老建筑密度最大的村落之一,亦是座没有围墙的古建“博物馆”。

▽部分鸟瞰©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17.jpg
▽改造后建筑立面©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18.jpg
▽改造后建筑立面©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19.jpg

除了建筑本身,建筑周围的环境梳理,道路、排水的考量与景观设计的一体融合,都经过了设计建造团队的紧密配合与精心规划,以确保老宅的完善功能和可续保护。

▽传统徽派民居采用砖木结构©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20.jpg
▽徽州古民居的精美雕花©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动图)

vsszan1855911509353021.gif vsszan1855911509353022.gif

新老交接的民居古建沿着地势排布,交叠着构成天街极富空间体验性与古村烟火气的氛围。与此同时,隐性融入现代化的照明设计与街区景观优化,这条新生的古街与周围环境浑然相融。

▽夜景鸟瞰©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23.jpg
▽夜景©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24.jpg

古宅修复重建的过程中,汪万斌带领团队与当地匠人们共同实践,活化了一批传统建造工艺,祖辈流传的技艺得以传承。而在传承之上,更以新旧结合,藏新于古的方式,将新旧结构与材料结合运用,整合空间的现代化功能、使用体验的舒适度与在地资源的联结性。

▽老宅细部©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25.jpg
▽老宅细部©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26.jpg vsszan1855911509353027.jpg

叁章
保护
依山而建,生态宜居

建于山坡之上的篁岭,村前和后山均被红豆杉、枫香、香樟等千棵古树簇拥,自然环境优渥,但也存在旱季缺水,雨季内涝甚至山体滑坡的危险。如何在建设开发的同时,保护当地山水,结合建筑与既有景观优势,亦是村庄文化在篁岭建设中的一大挑战。

▽建于山坡之上的篁岭©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28.jpg vsszan1855911509353029.jpg

2017年6月,篁岭遭遇洪灾,村内多处山体滑坡造成大量植被冲毁,对环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破坏。改造项目需要针对性地恢复水毁的植被和环境,加入防水与引水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造成黄土碎石雍塞山谷,施工难度大,交通运输非常困难。设计团队化困境为机遇,巧妙利用滑坡后改变的地势,就势修建为篁岭第二条极富特性的街道“花溪水街”。

▽“花溪水街”©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30.jpg vsszan1855911509353031.jpg

为了恢复水毁的植被和环境,设计团队在防洪工程基础上,采用传统营造方式修复加固,排除可能的地质隐患,利用水利技术引水筑溪,历时两年,根本性地解决了篁岭多年所困的地质灾害与水源匮乏问题。 在解决场地基础问题之后,利用地形和水流优势沿岸造景,对村内道路交通进行科学改造与梳理,依地形高差将不同大小的房屋错落排布在花溪两边,人工开挖孔桩水泥浇筑基础,预埋各种管线,留好排水排污口。

▽施工过程©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动图)

vsszan1855911509353032.gif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循环利用,将修整的痕迹降至最低。充分利用场地已有的材料如红土、毛石等,结合传统的建筑工艺,构筑古朴灵动的多维度风景,与整个村落的氛围相协调。景观、建筑、室内外一体化设计,古村落得以在“原真性”保护与“带动性”开发之中,达到多元而统一的价值平衡。

▽改造后©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33.jpg vsszan1855911509353034.jpg

肆章
复现
挖掘在地乡土民居,守住一方乡愁

作为入选“世界最佳”的中国乡村振兴的标杆项目,不止于保护修缮、融入现代功能、还原自然山居环境,村庄文化更通过内涵挖掘、文化灌注、业态整合等方式,提升篁岭的人文价值和乡村产值,而村民们已然成为这一乡建进程中的参与者和共享者。成长于婺源农村的汪万斌相信,真正为当地社区创造福祉,让乡人找回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才是乡村振兴和乡旅建设的终极意义。

▽景观画框©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35.jpg vsszan1855911509353036.jpg

在徽州的历史人文调研上,村庄文化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传统民居样态。老宅异地复建与修复涉及到了诸多的建造难题,与当地匠人通力合作,以极致匠心挖掘徽派建筑群的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并修复精美的建筑砖雕及木雕。

▽徽州老宅宅院©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37.jpg vsszan1855911509353038.jpg
▽徽州老宅细部©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39.jpg vsszan1855911509353040.jpg

亦挖掘复现了酿酒、榨油、竹编等当地传统手工艺,将古村原有的生产加工作坊如水碓、油榨等,结合体验动线糅合成为具有记忆点的景观节点,为村落空间增添人文意趣。而大到一条街道的设计建造,小到一间民居里器物的展陈,背后都是设计团队常年扎根乡土,对当地乡村文化民俗的理解、提炼与再现。

▽徽州老宅室内©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41.jpg vsszan1855911509353042.jpg vsszan1855911509353043.jpg

民居也以古村文化元素为主线,遵循地域民俗文化特征,在保护基础上充分利用遗留闲置的生产、生活资料等资源,再现当地民俗文化。“晒秋”这一在赣北多有分布的农俗,藉由篁岭当地独特的山居建筑形态与绵延有序、五彩斑斓的丰收晒秋场景,形成了篁岭独一无二的名片。农产品、非遗工艺、传统种植等地方业态,为原住民创造新的就业,支撑稳定的原生态社区模式。

▽“晒秋”农俗©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44.jpg vsszan1855911509353045.jpg vsszan1855911509353046.jpg

本土化的语言天然具备可辨识的特色,与传统和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连接。“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这会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绵绵不绝的内生力量。

▽徽州老宅©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47.jpg
▽徽州老宅宅院©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48.jpg vsszan1855911509353049.jpg

从设计到建造,从传承到创新,从挖掘到复现,村庄文化用十五载光阴的纵深设计实践,保留了篁岭这座百年村落的“形”,更藉由古村价值赋能,将传统乡土文化的“魂”传承了下来。这座涅槃重生的徽派古村落,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们,拾起乡愁,也为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的现代化村旅开发,提供了一个全球普适的生动范例。

▽部分鸟瞰©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50.jpg vsszan1855911509353051.jpg vsszan1855911509353052.jpg
▽建筑风貌总平©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53.jpg
▽总平©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54.jpg
▽竹虚厅图纸©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55.jpg
▽佛手书屋图纸©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56.jpg
▽民俗馆平面图©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57.jpg
▽其他立面与剖面图图纸©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vsszan1855911509353058.jpg
vsszan1855911509353059.jpg vsszan1855911509353060.jpg vsszan1855911509353061.jpg vsszan1855911509353062.jpg vsszan1855911509353063.jpg vsszan1855911509353064.jpg vsszan1855911509353065.jpg vsszan1855911509353066.jpg vsszan1855911509353067.jpg vsszan1855911509353068.jpg vsszan1855911509353069.jpg vsszan1855911509353070.jpg vsszan1855911509353071.jpg vsszan1855911509353072.jpg vsszan1855911509353073.jpg vsszan1855911509353074.jpg vsszan1855911509353075.jpg vsszan1855911509353076.jpg vsszan1855911509353077.jpg vsszan1855911509353078.jpg vsszan1855911509353079.jpg vsszan1855911509353080.jpg vsszan1855911509353081.jpg vsszan1855911509353082.jpg vsszan1855911509353083.jpg vsszan1855911509353084.jpg vsszan1855911509353085.jpg vsszan1855911509353086.jpg vsszan1855911509353087.jpg vsszan1855911509353088.jpg vsszan1855911509353089.jpg vsszan1855911509353090.jpg vsszan1855911509353091.jpg vsszan1855911509353092.jpg vsszan1855911509353093.jpg vsszan1855911509353094.jpg vsszan1855911509353095.jpg vsszan1855911509353096.jpg vsszan1855911509353097.jpg vsszan1855911509353098.jpg vsszan1855911509353099.jpg vsszan18559115093530100.jpg vsszan18559115093530101.jpg vsszan18559115093530102.jpg vsszan18559115093530103.jpg vsszan18559115093530104.jpg vsszan18559115093530105.jpg vsszan18559115093530106.jpg vsszan18559115093530107.jpg vsszan18559115093530108.jpg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篁岭古村改造
设计单位: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邮箱:739079543@qq.com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09至今
主创及设计团队:汪万斌、洪平、潘焰鑫、汪建泓
项目地址:婺源县篁岭景区
建筑面积:26272.54m2
摄影版权: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项目摄影:SFAP
项目客户: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syhgdesign2024-3-15 16:51:42

感谢楼主辛苦分享
maning197603052024-3-19 09:45:15
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