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场所
我们的工作室是个100.0㎡上下的方盒子。它处于一个非常普通街区的普通写字楼中,被普通走廊联通。室内四方规整,所有角落一目了然,只有一个极小区域因为顶棚走管,压低了净高,是全办公室唯一的“特殊尺度”。

▽办公区全貌©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1.jpg
▽灯光下的主轴线©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2.jpg
▽入口门亭©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3.jpg
▽门亭转角©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4.jpg
▽亭外置景©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5.jpg

盘中置景
面对这个普通的甚至有点“无聊”的办公室,我们觉得必须得做点什么,好让它有趣一些。“盘中置景”就是一种方法。但置景是需要先建立规则的,这个得由空间次序说起:统一进出,分流隔断,以及“两话一茶”。

▽概念轴侧© 造作建筑

vsszan193397131656296.jpg
▽功能转换对空间的影响© 造作建筑


视频信息

标清240普清360Vz2高清720Vip超清1080Vip字幕马上解锁


▽出门亭后的视线©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7.jpg
▽灯光下的办公区全貌©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8.jpg
▽灯光下的工位©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9.jpg
▽工位近景©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10.jpg
▽会议室©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11.jpg

门亭内外
“统一进出”即我们的门。由于走廊对面正对邻居,为回避视线,我们在这里放了一个“门亭”,之所以称为“亭”,是因其上方有盖,四周有界,进出有转折。为了削减“上班”的沉重仪式感,我们用一扇藏于墙内的隐框玻璃移门,封闭边界,再用一扇不上锁的半通透木门作为实际的领域入口,平日开启。

▽入门亭轴侧© 造作建筑

vsszan1933971316562912.jpg
▽出门亭轴侧© 造作建筑

vsszan1933971316562913.jpg
▽创立10年积蓄下来的日常物件们©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14.jpg
▽工作室日常©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15.jpg
▽工位© 造作建筑

vsszan1933971316562916.jpg vsszan1933971316562917.jpg
▽堆满爱好的工位© 造作建筑

vsszan1933971316562918.jpg
▽休闲区© 造作建筑

vsszan1933971316562919.jpg

穿越、对望与相隔
“分流”的考虑来自于日常办公的两个需求:“我是找同事?还是去外面?”。两条流线由一组可活动的低矮书柜切分而成,配合铺地的变化,我们称其为“山脊小岛”。当这组书柜被挪至周边时,山脊消失,只留小岛,中心是一个尽可能大的开敞空间,可以组织小型分享会。

▽“千金”走廊爆炸图© 造作建筑

vsszan1933971316562920.jpg
▽隔断门开启©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21.jpg
▽材料间作为工作区的隔断©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22.jpg
▽材料间走廊©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23.jpg vsszan1933971316562924.jpg

“分流”引导出团队成员与负责人各自的工作区域,其间的“隔断”是一条摆放各类材料的走廊。材料是设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影响并决定了我们对一个空间的思考。因此我们将这个廊子对向“门亭”,与“山脊”垂直,形成十字轴线,以获得最高的仪式感,我们称其为“千金走廊”。

▽隔书柜©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25.jpg
▽隔断墙©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26.jpg
▽作为立柱呈现的分隔线©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27.jpg

走廊的上半部通透,使其对室内光线的影响将至最低。腰线就顺势成为了整个工作室竖向立面的分隔线:下部由海洋板、洞洞板组成木质实面墙,提供工作时所需的视线遮挡,获得安稳与便捷。上部由白墙、透明阳光板与轻盈木构组成,形成通透却不割裂的立面,提供室内视线的穿越,让原本不大的工作室不会因为空间的隔断而显得拥挤狭小。

▽材料细部©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28.jpg
▽高湖石墙垛©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29.jpg
▽地面及墙垛质感©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30.jpg

凿壁偷光
“两话一茶”指的是会议室、电话亭,以及茶水吧,属于日常办公中的附属区域。两话是彻底的交流场所,因此将其放在那个“特殊尺度”处,由压低的吊顶,可移动的木门,让它从主体空间中脱离出来。由于私密性的功能要求,电话亭在这个区域中再作为一个独立空间被隔离出来,形成盒中盒中盒,电话亭是全办公室最缺光线的位置,但其外侧是设备平台,因此我们在此开了一个所谓的空调管线孔洞,作为凿壁偷光的现实版本,于是这个亭被命名为“借光亭”。

▽“偷光亭”剖面© 造作建筑

vsszan1933971316562931.jpg
▽茶水吧与会议室对望©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32.jpg
▽凿壁偷光©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33.jpg
▽电话亭“凿壁偷光”©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34.jpg
▽外部走廊可向偷光亭继续借光©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35.jpg

办公室作为公共空间,却需要在个人隐私和沟通交流中寻求平衡。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盆景式的设计,将空间以一种摆放的形式出现,获得认同,也能获得自由。

▽夜晚的造作建筑办公室© 吴清山

vsszan1933971316562936.jpg
▽办公室平面图© 造作建筑

vsszan1933971316562937.jpg
vsszan1933971316562938.jpg vsszan1933971316562939.jpg vsszan1933971316562940.jpg vsszan1933971316562941.jpg vsszan1933971316562942.jpg vsszan1933971316562943.jpg vsszan1933971316562944.jpg vsszan1933971316562945.jpg vsszan1933971316562946.jpg vsszan1933971316562947.jpg vsszan1933971316562948.jpg vsszan1933971316562949.jpg vsszan1933971316562950.jpg vsszan1933971316562951.jpg vsszan1933971316562952.jpg

项目名称:盒装微型盆景——造作建筑办公室
项目类型:办公空间、室内设计
项目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佳源银座
项目面积:139.0㎡
项目起始时间:2024年3月
项目竣工时间:2024年5月
室内设计:造作建筑工作室
设计主创:沈悦、戴文竹
设计团队成员:赵紫薇、孟文涛、章莹、陈丝丝
施工方:刘宝山团队
摄影版权:吴清山
其他图片版权:造作建筑工作室
主要材料:海洋板、阳光板、艺术肌理漆
公司网站:www.zaozuodesign.com
联系邮箱:1260297209@qq.com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syhgdesign2024-12-15 01:07:02
感谢楼主辛苦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