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银杏谷建成运营已2年,携家人回访时我们避开了周末满房的喧嚣,选择工作日前往。餐后与长辈在谷里散步,日常喜欢种花弄草的长辈询问我们:“除了盖几栋新房子,你们还设计了哪里?” 听闻如此的询问,我们很是开心:克制的设计干涉,让这片土地仍保有原先的自然野趣和拙朴气质,设计的初衷便是延续树与房子的相互依存。在紧张的建造周期中,我们始终坚持对现场状况作诚实的回应:
为找到合适的树种和景观石,我们与运营方开车拜访了场地周边几乎所有出售植物的农户和采石坊。项目中的近人立面均选用温暖有质感的石材。土建砌砖误差大,师傅把墙抹直抹平有困难,所以选择加工精度高、易于铺贴的石材,与粗糙的抹灰墙面形成精度与质感的对比。从农户家购买柿子树,乌桕树,鸡爪槭,银杏树,朴树,小毛竹……都是当地的树种,容易存活也给村民带来收入。花草类是从随州苗圃购买的宿根小苗,被筛选过的湖北野生草本植物便于打理且无需过多维护,在日后的运营中逐渐覆盖人工干涉留下的痕迹。坡屋顶室内层高高,考虑预算限制也不必做吊顶,统一采用木屋面,在尺度上拉近与人的距离,在舒适度上创造温暖的包裹感。
乡村建设往往是动态设计,总会遇到各种“冒出来”的问题:土地权限没及时更新,可建设范围发生变化;土建放线到一半才发现村里没有信号,红线位置打偏;最初工程预算和真实施工开销存在偏差;材料采购和加工方招投标的不确定等等。种种未知的困难对设计者和甲方团队既是挑战也是机会,需要彼此有足够的信任、耐心和沟通。
作为湖北第一家由精品民宿品牌落地的项目,银杏谷近两年的运营成果给政府和市场带来了信心,为后期更多的文旅投资引流造势;因为银杏谷的市政工程需要,政府也改善了当地村民的路况,新添了上下水市政系统;银杏谷的场地是村集体用地,民宿每年的运营收入会与村里分红,运营第二年村里得到分红约40万元。耐心和坚持换得这些,很是值得。
事务所这几年承接的乡村建设项目多位于城镇远郊,我们认为在地的传承不只是用于瞻仰的化石,传统地域建筑赖以生存的社会技术体系早慢慢逝去,年轻一代离乡打工,民间工艺失传,传统手工技艺在偏远地域是奢侈品般的存在,在当下社会背景中消费财力物力去努力恢复也不符合经济规律,甚至会创造出“伪”乡土的形式主义。我们倾向顺应时代变迁,吸收融入当代生活方式和技术体系,由“乡土地域”转向“适宜的建造”。
▽体量在山间松散的关系©苏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