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szan196339200030051.jpeg

01
项目背景

vsszan196339200030052.png vsszan196339200030053.png
大樟溪畔的古镇光景

vsszan196339200030054.png
建筑鸟瞰图


中山村69号位于福建省永泰县嵩口古镇村口,地处古镇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主路口,由一栋半塌的夯土建筑改建而成。基于闽中传统村落二次改造建筑的场地基地,以在地文化为发展母体,我们展开了为期15个月的适应性改造,建造集新式茶饮/文化展陈/共享书屋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空间。

vsszan196339200030055.jpeg
原始建筑

vsszan196339200030056.jpeg
场地基底


在与传统乡建更新的对话中,我们尝试引入"代谢建筑"理念——通过可逆性构造系统与模块化空间单元,在延续古村落空间格局与营造技艺的同时,构建出适应现代文旅业态的动态平衡机制。这种以时间维度介入空间更新的策略,既维系了传统建筑基因的完整性,又为古镇活化注入了可持续的代谢机能,也成为了我们在乡建探索中的一次重要尝试。

02
设计手记
在我们过往的商业设计与建造经验里,设计主体并没有限制多样性,从基于公共/商业/居住功能的目的开始,深入到考虑解决各种使用场景建筑而产生的真实问题。而乡建有着对建筑功能更高的要求与设计建造更高度的整合,需要创造出更加平衡综合的空间以及公共化的形式标记。

vsszan196339200030057.png vsszan196339200030058.png vsszan196339200030059.png vsszan1963392000300510.png

可供来访者驻足休息的户外装置
这也让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工作:如何基于村民和政府满意度的设计策略落地?又如何能让空间建设能充分尊重当地的人文特色、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避免空间机械化、异态化?又如何能够客观形成空间使用中本地人与外来游客的共融共生,使得空间真正被使用?
如果乡建建筑过于仰赖造型与材料、工艺,把建筑空间从原本与功能建造密切相关的综合整体,妥协于建造过程出现各类的情况,最终转变为某种扁平的形式问题,从空间里切分出去,建筑空间中各种元素之间建立关联的纽带也将减弱。

vsszan1963392000300511.png
∆ 从桥头方向望向建筑外观


在这样的设计逻辑之下,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并非是简单的大量的商业效率型复制品,而是拥有手工艺特征、当代设计审美、相对低成本长效性材料,以及结构、室内家具、展陈道具等元素与整体建筑内综合连贯的设计,也是基于工艺的实践的有意义的连续性。

03
结构策略可视化  
设计一个可以服务多元受众的公共空间,不仅让游客更要让本地村民都能参与进来,形成本地可参与的人文景观,对外能链接的窗口与共享空间。这就需要空间设计在公共与私密、开放与封闭、公益与商业中寻找平衡,来追求空间可持续运维。因此,因地制宜改造提高原建筑的利用效率,保持合宜的尺度,让空间成为外部的流动景观到内部的本地窗口成为了我们的设计重心。

vsszan1963392000300512.png vsszan1963392000300513.png
19组预制竹节模块构成可替换单元系统

vsszan1963392000300514.png

外置景观长廊与标准化竹节模块
我们尝试通过三层垂直分区的空间组织策略,在居民领地意识、游客可达性、文化展示需求与商业运维之间建立动态平衡体系。采用"空间插件"概念,构建出具有代谢弹性的户外装置,具体通过三大策略实现室内外交互、建筑代谢更新与空间动线解耦设计。

vsszan1963392000300515.png vsszan1963392000300516.png vsszan1963392000300517.png
一层茶饮空间与展览馆

vsszan1963392000300518.png vsszan1963392000300519.png vsszan1963392000300520.png
一层展陈区域

vsszan1963392000300521.png vsszan1963392000300522.png vsszan1963392000300523.png
双重路径系统实现室内展陈与室外观景并行


外置景观长廊与标准化竹节模块形成复合界面

vsszan1963392000300524.png vsszan1963392000300525.png
二层细茶展陈空间

vsszan1963392000300526.png
构件级更新降低建筑施工依赖

vsszan1963392000300527.png
三层共享空间

vsszan1963392000300528.png vsszan1963392000300529.png 共享空间细节 vsszan1963392000300530.png vsszan1963392000300531.jpeg vsszan1963392000300532.jpeg
动线解耦设计


通过空间插件的时间维度延展性,既解决当下乡村业态的生存困境,又形成可生长的空间容器。预制模块系统使阶段性建筑更新成为可能,外置长廊设计确保后期运维的高效,最终达成多方诉求的持续性动态平衡。

04
工艺及材料实践纪实  

vsszan1963392000300533.png

在乡村营造实践中,充分尊重本地的“传统美学”,采用当地材料和工艺,和在地、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成为了我们具体实践方向。

vsszan1963392000300534.jpeg

通过系统性梳理本地物产资源,走访当地手艺人及工艺,探索传统手艺/在地材料的可能性,与竹编匠人、铁匠老师傅、柿染手艺人展开深度合作,将毛竹的韧劲、柿果单宁的肌理转化为空间的语言符号,在过程中,刻意保留竹篾毛边在墙面压出的肌理,正如柿染布的变化/竹节面的变化——这种「未完成感」,符合乡村/土地应有的生长节律。

vsszan1963392000300535.png
vsszan1963392000300536.png vsszan1963392000300537.png vsszan1963392000300538.png vsszan1963392000300539.png vsszan1963392000300540.png

在空间营造中,我们回避刻意的、精致的美感,希望建筑、空间、产品道具能和这片土地上的其他生命一样自然自律的成长,长久相处,设计实践始终把空间来访者的体验放在第一位:可能是二楼长廊竹节靠椅看出去的农田;可能是三楼共享书屋大面落地窗看出去的百年榕树和穿流而过的大樟溪;也可能是门前村民们盘坐休息的装置。希望这些再建造能在长期使用中被融入原有的秩序中。

vsszan1963392000300541.png

当我们谈论乡建时,究竟在调试哪些参数?中山村69号项目给出的答案是一个动态公式:在地性≠仿古,而是(传统工艺的应力值)×(商业设计的摩擦系数);共生性≠妥协,实为在(政府决策链)×(本地村民立场)中寻求平衡。
而项目中那些未实现的露天影院、正在褪色的木构、被磨亮的竹节,或许才是乡村更新更诚实的注脚——真正的设计永远存在于使用之中。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福建永泰嵩口镇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空间设计、产品设计、展陈设计
项目属性|新式茶饮、文化展览、指挥中心、共享空间
设计机构|东形西见
在地工艺|嵩口竹编、本土柿染
空间摄影|邹训楷
特别致谢|HOMELAND家园、村北村南闽台驻地团队


    • 转自:纯氧设计馆
    • 图片©东形西见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syhgdesign2025-3-21 00:52:23
    感谢楼主辛苦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