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szan197653090005071.png vsszan197653090005072.png vsszan197653090005073.png vsszan197653090005074.png
“我所向往的,是一处能将呼吸放缓、心绪安顿的所在。
院子是静谧的,看着光在地上挪动,花落其间,门未掩上,风也就顺势进来了。坐着不说话的时候,会觉得哪儿也不如这里,日子不是过着的,是落下来的,是被看见的,是不声不响就稳住了的。
雨天也不慌张,任水一滴滴落下去,落在灯光照着的地砖上,散开,再聚起;屋里也不开灯,只看那些细细碎碎的微光浮动,抬眼是两壁素泥,淡淡泛着灰影;再深处,是一面温润松木,将喧嚣妥帖收纳。
我偏爱这份含蓄,正如《钗头凤》里,陆游仅用一句“春如旧”,便将万千情绪轻轻藏起,而我也只需一盏温茶,便足以心绪沉静。你看那茶几,是以深褐色原木削成圆台,纹理粗砺,那是山里老榆木的年轮,带着北风刮过的痕。
有人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总是带着几分偏颇;可在后来者眼中,光影真有体温,木纹真有年月,生活真有褶皱,一句一句,那是最初的心跳。”
【屋主,出身苗医世家。习于顺应自然,懂得在草木风声中体察生活的缓慢节律。于她而言,居所不需雕琢繁饰,只需还原万物本真的脉络。屋内的一砖一石,一光一影,皆无声应和着她的心意,在不言中,与自然缓缓相契。】
vsszan197653090005075.png
苏州同里湖的清晨,常有薄雾在水面打着旋,听着水鸟掠过的声音,比城市的闹钟来得更加温柔。
在设计师眼中,风格从不为定义谁而存在,于人,于屋,皆无意义;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把日常过得安静且完整。
vsszan197653090005076.png
那一日黄昏,湖色与天光交织,余晖悄然顺着落地窗滑入室内;那是一缕轻纱,垂落在时间的缝隙里。屋主静坐一隅,未语,目送光影在木纹上缓缓游移。那样的片刻,不喧不扰,却叫人不忍移开目光。   
vsszan197653090005077.png
设计师默然,心中更生出几分释然;这座屋子,不着痕迹地,于岁月流转中,将屋主的气息、天地的节奏,缓缓铺展为一首自由而内敛的空间之诗。那份随性,并非散漫,而是源于对自然最温柔的敬意与理解。 vsszan197653090005078.png vsszan197653090005079.png vsszan1976530900050710.png
1. 留白里的自在
院子本有一座亭子,后来被撤去了。他们不想造一个“可以参观的院子”,而是留一方真正可以停留的空间。于是院子里没有花坛,没有精雕细琢的景墙,只有光,穿过枝叶,印在地上斑斑驳驳;时间在这里是缓慢的,不催促人向前,只邀请人停一停。
vsszan1976530900050711.png vsszan1976530900050712.png vsszan1976530900050713.png vsszan1976530900050714.png
三月的时光,当石榴树枝头泛出绛绿,新草蠕动着探出石缝;木梁上的冬尘已被轻雨洗净,露出原木柔泽,质朴,就在这一呼一吸间,被写进春天的前奏。有些事物,无需多言,自然便生了默契,正如春风吹过树枝,不带声响,却满树轻颤。
不是喧哗的,不是激动的,而是极深、极静、极长久的喜悦,一种只有真正住在里面,亲身感受到光影流转、风起草动之后,才会从心底缓缓升起的满足。 vsszan1976530900050715.png vsszan1976530900050716.png
设计师说:“我做了这么多项目,从没有哪一个落地后,是因为屋主的喜悦,而让我自己也如此感动。”
这份喜悦,并非来自设计师的“完成感”,而是屋主对空间的“使用感”——她开始慢慢阅读这个家,将它当作身体的延伸、日常的节奏,与之相处,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vsszan1976530900050717.png vsszan1976530900050718.png
2. 随性生长的日常
一楼是敞开的横向生活区,茶室、餐厅、会客区彼此没有界限。没有被功能切割的房间,没有“背景墙”的指向,只有随心的摆放、流动的动线。生活不是被安排,而是自洽地舒展。屋主喜欢坐在窗边喝茶,喜欢客人来,也喜欢一个人静静发呆。
vsszan1976530900050719.png vsszan1976530900050720.png vsszan1976530900050721.png vsszan1976530900050722.png vsszan1976530900050723.png
她待这个家,如待一位老友。
清晨,阳光穿过落地窗洒进室内,她不急着开始一天的事务,只静静地看着光落在地板上;午后,她在廊下泡一壶茶,看院里的影子一点点挪动;夜晚,她常独自坐在三楼,吹风,看月,不说话。你看这阁楼,哪里是业主的心爱之地,当推开门窗,任风吹过时,静看这那月光如水,星辰沉静,却也忘了身处何方,心中只余一片清净与舒缓。  
vsszan1976530900050724.png vsszan1976530900050725.png vsszan1976530900050726.png vsszan1976530900050727.png vsszan1976530900050728.png vsszan1976530900050729.png vsszan1976530900050730.png
她在这里生活、感受、思考,也偶尔什么都不做。她常说:“这里是大家的空间,谁来了都能住,不用拘谨。来了,就不着急走。”
vsszan1976530900050731.png vsszan1976530900050732.png vsszan1976530900050733.png vsszan1976530900050734.png

3. 藏于深处的安稳
她从不把这个家视为自己的领域,相反,她把它看作一种包容的容器,一种温柔的磁场,一处能让人卸下防备,慢慢靠近的所在。
vsszan1976530900050735.png vsszan1976530900050736.png vsszan1976530900050737.png vsszan1976530900050738.png
朋友来访时总说:“这里真舒服。”可没人能说出,究竟是哪处让人感到放松——是通透的动线?是木材本身的温润?是石板路上斑驳的青苔?还是院子角落那几棵沉默的石榴树?大概都不是。
vsszan1976530900050739.png vsszan1976530900050740.png vsszan1976530900050741.png vsszan1976530900050742.png
真正令人感到安心的,是屋主本身——她那种不疾不徐、松弛有度的生活态度。这个空间之所以动人,是她用时间与情感一点点滋养出来的,是她在不动声色中养出的生活气息。
vsszan1976530900050743.png vsszan1976530900050744.png vsszan1976530900050745.png vsszan1976530900050746.png vsszan1976530900050747.png
一个空间是否高级,从来不是看材料是否昂贵,家具是否整齐,而是看屋主是否愿意留下来,是否愿意将内心打开,与这个空间共处。
而她,愿意。
vsszan1976530900050748.png vsszan1976530900050749.png vsszan1976530900050750.png vsszan1976530900050751.png vsszan1976530900050752.png
她不仅愿意,还将自己的情绪、故事、回忆,甚至沉默,都交给了这个空间。她不是在“使用”它,而是在“对话”它。   
而这个空间,也没有让她失望。
vsszan1976530900050753.png vsszan1976530900050754.png vsszan1976530900050755.png vsszan1976530900050756.png vsszan1976530900050757.png vsszan1976530900050758.png vsszan1976530900050759.png vsszan1976530900050760.png vsszan1976530900050761.png

4. 与风共处的独白
三楼那一间房,没有吊顶,保留着原始的屋面结构。空间虽小,却视野最阔,是她最喜欢独处的地方。她说那风,很轻,却能把人的心也吹软。
vsszan1976530900050762.png vsszan1976530900050763.png vsszan1976530900050764.png vsszan1976530900050765.png
木地板是柚木原木,一刀一纹都未经修饰;防腐木是烧出来的黑,沉稳厚重;墙面是艺术涂料,没有花纹,没有色彩跳跃——质朴、厚重,这是空间的骨。而石质凳子、木刻茶几、她收藏的小器物,是灵动,是呼吸。
vsszan1976530900050766.png vsszan1976530900050767.png vsszan1976530900050768.png vsszan1976530900050769.png vsszan1976530900050770.png vsszan1976530900050771.png vsszan1976530900050772.png vsszan1976530900050773.png
它在日升月落之间,在风穿树叶、雨落石板之际,以安静的方式回应着她的每一分呼吸、每一次停留。它从来不是一处冷静的物,而是一个有温度、有记忆的存在。
vsszan1976530900050774.png vsszan1976530900050775.png vsszan1976530900050776.png vsszan1976530900050777.png vsszan1976530900050778.png vsszan1976530900050779.png
所以,当一切落定时,她的喜悦,安静、澄明、干净,如春光拂面,不言自暖,比任何语言的赞美、任何相机的记录、任何展览的喧哗都更动人。
vsszan1976530900050780.png vsszan1976530900050781.png vsszan1976530900050782.png
因为这是真实的,是生活,在悄悄发光。
vsszan1976530900050783.png
设计的尽头,不是作品,而是那个真正生活于其中的人,是否从早到晚,始终自在、安心、松弛地与空间相处。
vsszan1976530900050784.png vsszan1976530900050785.png vsszan1976530900050786.png vsszan1976530900050787.png vsszan1976530900050788.png vsszan1976530900050789.png
阳光穿过叶隙,斑驳地面的光影,是时光刻在生活里句读。树是老的,枝干缠着岁月留下的安稳。地是素的,石板缝隙中钻出几株野草,不修边幅,坦然生长。人若行走其间,很容易被时间拉慢脚步。因为这里没有要你“参观”的姿态,有的只是邀请你“停一停”。
vsszan1976530900050790.png vsszan1976530900050791.png vsszan1976530900050792.png vsszan1976530900050793.png vsszan1976530900050794.png
后来,设计师懂了,懂得是人,更是懂得这一方天地,一种无需界定的通透,随性;生活于空间,也便随着自由与不被束缚的生活,独处且安然。
他知道,他的设计最终落在了实处,成就了一种朴素而温柔的生活。在这里,便是人间最深的清欢。
vsszan1976530900050795.png △项目平面图
vsszan1976530900050796.png △项目施工照片
vsszan1976530900050797.png △项目现场照片

  • 项目名称|同里别墅
  • 项目地址|中国 苏州
  • 项目面积|450.0㎡
  • 设计机构|十合设计(杭州)
  • 创意总监|陈可志 王华强
  • 主创设计|陈可志 王华强 熊姐(业主)
  • 软装设计|陈可志 王华强 熊姐(业主)
  • 景观设计|陈可志 王华强 熊姐(业主)
  • 参与设计|徐凯翔 程钦荣 陈雨虹 林靖雄
  • 施工全案|十合设计(杭州)
  • 竣工时间|2025年1月
  • 门窗单位|老殷
  • 石材单位|陈云 张银屏
  • 木作单位|叶苗 老毕
  • 艺术漆单位|吴建益 宴文芬
  • 空间摄影|瀚墨视觉-壹高
  • 文案撰写|瀚墨天瑕 陈可志

vsszan1976530900050798.png 陈可志(左)/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王华强(右)/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十合设计联合创始人/创意总监
十合设计2017年成立于杭州,专注于室内设计领域,作品涵盖酒店、私宅、会所、办公、商业空间等,在设计理念上,侧重于自然、建筑、空间与人之间的深层次链接,以实现功能使用与人文情怀的和谐共生。

  • 转自:环球设计
  • 图片©环球设计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syhgdesign2025-5-11 00:16:14
感谢楼主辛苦分享
陈Bn4e622025-5-12 11:40:26
感谢楼主的分享
chl_wq01182025-5-12 11:50:07

感谢楼主辛苦分享
阿茂_design2025-5-17 13:23:27
感谢楼主辛苦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