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建筑中,创造一处柔软、流动的缓冲地带,是艺术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交互的关键过渡。
异开设计EK Design & 泡泡艺廊PP Design Gallery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公共空间中,通过对整体公共区域的空间规划设计、美学与功能的升级改造,巧妙地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让空间绽放出更多艺术的可能性。
这一实践为公众开辟了多个可自由探索的灵感空间,使深圳美术馆(新馆)成为能亲身感知、紧密联结、激发创意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空间规划:诠释场所精神
THE SPIRIT OF PLACE
© 深圳美术馆(新馆)
深圳美术馆(新馆)坐落于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地处深圳市地理几何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城市发展中轴,既承载“文化社区”的生长使命,更肩负推动深圳迈向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时代责任。
在过往印象中,文化机构常常与观众始终隔着一层“真空距离”:艺术虽近在咫尺,却难以真正融入。而在国际视野下,许多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实验证明,艺术与公众生活的紧密结合,能够极大地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文化体验,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对城市基因和深圳美术馆(新馆)理念的深刻理解,设计团队提出核心改造理念:空间不应只是“展品的容器”,更应成为“社区的共生体”——它需要像街道、公园一样,自然嵌入公众的生活节奏,用艺术滋养精神,以互动连接情感。
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消解距离”与“激活参与”。设计团队以“用艺术点亮空间”为指引,采用空间切割的手法,打破传统大空间布局。一方面,打造SZAM ART SPACE复合空间,突破场馆单一展览功能,实现功能与艺术场景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以《编织童话》《月下白山》两件艺术装置为“软媒介”,用柔软、细腻的视觉语言打破空间物理边界,扩展儿童友好空间。
SZAM ART SPACE
深圳美术馆艺术空间
SZAM ART SPACE位于深圳美术馆(新馆)三层中庭,自然地连接着各个空间,它并非依靠刻意的引导,而是如同一个“开放式展厅”,吸引着公众前往。
这里精心布置了一系列的功能装置,包括文创展台、咖啡吧台和灵活可布的座椅,不仅具备丰富的功能需求,更打破了展馆、咖啡与文创的界限,将实用与美学有机融合,通过设计唤起人们在空间中的想象力,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异开设计看来,场馆本身的空间尺度就像一张纯净的画布,因此选择用形态与色彩的碰撞唤醒感知,打造一处充满记忆与温度场所,带领公众参与到艺术的日常时刻。
装置以低饱和度的渐变色彩,构建出极具视觉张力和情感温度的“多巴胺”色彩体系,赋予空间轻快的节奏感,将公共空间转化为有温度、有叙事、有生命力的城市美学场所。
呼应建筑的形体感受,装置被塑造成充满体量的异形结构,宛如从建筑肌理中自然生长出的雕塑,形成独特的视觉焦点。椅子的设计源于形态简单纯粹的积木,它们可以被任意挪动,邀请观众自由创造新的空间关系。
展台特别设置了隐藏式储物功能,满足了美观性与日常运营的需求。不同高低的台面充分适应了成人与儿童的视线,艺术的体验变得更加包容与亲近。
SZAM ART SPACE 精心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艺术生活场景。观众自由穿梭于不同活动之间,从多重视角深入探索艺术的细节肌理。这种互动体验与窗外不断变化的城市景观相互呼应,共同组成人文与艺术和谐共生的图景。在此,“使用”本身即是艺术体验的核心:它不仅提供沉浸式的艺术享受,更沉淀下可被记忆的生活片段,最终成为城市文化中温暖的注脚,让艺术与生活相互滋养。
编织童话
WOVEN FAIRY TALES
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室外的喷泉广场上,常常上演着一幕生动的场景:孩子们嬉戏着追逐水花,稚嫩的笑声与跃动的身影交织成趣。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日常画面,启发泡泡艺廊以一种相对静态却同样富有张力的方式,让大家从室外带着愉悦心情自然过渡到室内,感受不一样的趣味与艺术魅力。
艺术装置《编织童话》
色彩被编织成童话,如柔软的故事悬挂于此,他们看见了梦的线索,和未知的边界。
在一楼入口处,悬挂着名为《编织童话》的主题艺术装置。它以传统的手工技艺与现代艺术语言相结合,创造出既熟悉又新颖的视觉效果,成为连接当下与未来、艺术与日常的纽带。
色彩体系的设计,则是对儿童心理与空间属性的双重回应:红黄蓝呼应了美术领域的基础三原色,白色则是对美术馆纯净空间特质的致敬。艺术装置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编织出童话般的梦幻氛围,不仅充分激发人们对空间的想象力,又能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
《编织童话》以一种温柔而细腻的方式,将艺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温度和力量,成为连接大众与艺术、培养下一代艺术兴趣的重要媒介。
当艺术装置在光影中流转,孩子们往往会被无形地吸引,主动拉着家长进入美术馆,或是驻足凝望,或是探索场馆内更多的艺术奥秘。这些自然产生的行为不仅连接了公众与场馆的情感,也拉近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正如设计团队所期待的——公共空间的终极意义,不是陈列“艺术”,而是让“艺术”成为连接每个个体的纽带。
月下白山
MOONLIT WHITE MOUNTAIN
艺术装置《月下白山》
灯影如月,白山静卧,在光影低语的归处,想象凝成一方岛屿。
在建筑的空间叙事中,转角常常属于不起眼的留白地带,人们通常快步经过,留下空旷的走廊和沉默的角落。泡泡艺廊洞察到这些角落的叙事潜力,借助日常事物的艺术化重组,巧妙打破大众的惯性认知,将这些空间重塑为独具魅力的“停顿点”。
《月下白山》静静伫立在二层的转角处,两个装置简洁却满溢想象,相互守望形成对话关系。暖黄的灯光为白色山峦镀上柔和的光晕,这里没有喧嚣,唯有光影与山形的温柔呼吸,交织出自然与人文的宁静和谐。在这片静谧天地,每个人都可以肆意幻想,重拾心底那份纯净温暖与浪漫。
灯罩作为装置的艺术化延展,选用了大小不一的圆形软质材料进行包裹,传递出温暖与凝聚的意象。同时,装置被设计成可灵活换装的形式,可根据展览主题变换灯罩造型,这种模式亦是对公众的一种创作邀请——未来将向市民征集DIY灯罩的灵感创想,在公共空间构建集体记忆的存储载体,让艺术成为全民参与的共同语言。
“山峦”的高低错落,不仅赋予了空间丰富的层次感,更激发了人们去探索欲望,它邀请观众自由使用,孩子可以钻进灯罩投影的光影里嬉戏,情侣倚靠山峦起伏处低语。
当艺术装置被赋予可坐、可触、可玩的“生活道具”属性,美术馆便从文化圣殿回归为市民的“精神游乐场”,打破了传统“展品—观众”的单向关系。参观者可以通过日常行为与艺术亲密接触,从而解构艺术的权威感。这一转变的核心,是艺术对城市空间的柔性赋能——不刻意强调“艺术性”,而是以最贴近日常的形态,让艺术始终在场,让生活始终有光。
《月下白山》落成后,它的使用场景已超越了最初的预期:人们在这里拍照打卡、阅读休息、参与精彩的公共活动,甚至听到有人与朋友发送语音:“我在台灯这里等你”。
© 深圳美术馆(新馆)
© 图片见水印
如今,SZAM ART SPACE与两组艺术装置已成为深圳美术馆(新馆)的活力触点,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场关于艺术的热潮。从展览现场的沉浸式体验,到观众自发分享的“打卡”故事,这座文化地标正以鲜活的生命力突破传统美术馆的边界,完成从“破圈”到“出圈”的漂亮转身。未来,设计团队将继续以“生长”为关键词,以更多元的艺术形式激活城市公共场景。
从“圣洁的白盒子”到“可生长的有机空间”,设计团队通过前瞻性的空间规划与细节化的场景改造,让艺术的触角延伸至场馆的每一寸肌理,生长为美学浸润、社交共生与精神共鸣于一体的复合文化场域。深圳美术馆(新馆)宛如城市中驱动社交与创新的活力接口,激发着人们彼此交流、分享灵感,成为推动城市文化脉动的新引擎。
对话
QUESTIONS AND ANSWERS
毛桦
异开设计&深圳泡泡艺廊创始人
FRAME
美术馆作为文化空间,具备很强的公共空间属性,您如何理解这种公共空间的设计呢,您在深圳美术馆这个项目中是如何思考场馆与人,人与各种活动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连接。美术馆不仅仅作为一个空间容器,它承载和体现文化活动与事件,设计师对此有怎么样的预设和思考留白,以包容场馆在未来使用中的各种功能和发展可能性?
毛桦
美术馆是公众接触艺术、感受文化的重要场所,它的公共属性不仅仅体现在物理空间的开放性上,更在于它如何激发和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我们摒弃了传统美术馆那种高高在上、与人保持距离的设计理念,而是以人的体验为中心,用艺术点亮空间,以自然而然的互动方式融入展览、艺术品。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艺术作品,用身体感知艺术的内涵。这种体验是多维度的,它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让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认为,这个时代是充满变化的,我们的设计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而应该为未来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在深圳美术馆(新馆)的设计中,我们没有将空间的功能定义得过于具体,而是保留了一定的模糊性和开放性。这种留白并不是一种空白,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包容。我们希望这些空间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长和变化,成为一个能够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有机体。
深圳美术馆静立于城市璀璨的灯火中,馆内透出的温暖光晕,在暗夜中如文化灯塔,吸引着人们驻足——这里不仅是艺术的容器,更成为城市精神生活的发光体,在繁华深处守护着一方静谧与思考的空间。© 深圳美术馆(新馆)
FRAME
您提到在深圳美术馆这个项目里,打造一处充满记忆与温度的场所,带领公众参与到艺术的日常时刻。在上次的FRAME SHOW,您也表达过相似的理念,即模糊掉艺术与日常的界限。这个表达很有意思,而且其实已经超出了设计师的范畴,您为什么会秉持这样的理念呢?如此理念还体现在您别的作品上吗?是如何体现的呢?
毛桦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艺术往往被视为一种奢侈品,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才能接触。我认为,艺术的形式是丰富的,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是人为设定的,我们要去打破这种惯性的认知。
去年,在深圳的FRAME SHOW展厅中,我们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二元关系进行了调换,邀请观众踏上“T台”,成为秀场的主角,他们在观看展品的同时,也成为“展品”的一部分,重新定义了观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在美术馆的设计中,我们既打造了SZAM ART SPACE艺术空间,又创造了《编织童话》《月下白山》这样可以触摸的艺术装置,人们以互动的方式参与到艺术的日常时刻,无论是举办艺术活动、讲座、工作坊,还是简单的休息和交流,都能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异开设计 X Frame Show | 用最日常的、可持续的材料,搭建一个艺术的“秀场”,为家具、瓷砖、洁具....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产品呈现先锋艺术化的表达。异开设计携手FRAME的策展团队,完成了本次展厅的设计与策展展品的规划。(点击图片,查看完整报道)
FRAME
新媒体时代,像美术馆这样原本高高在上阳春白雪的场馆,也要打造一些所谓的网红打卡点,来下场博流量,对此我们可以怎么理解呢,当前形势下不得已而为之,还是说艺术不分高下,参与即是文化的一部分,曲高和寡不可取呢?
毛桦
艺术的本质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思考。让更多人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我认为,这并非刻意营造的网红打卡点,而是一种积极的适应和创新,它们为美术馆带来了更多的传播机会,吸引更多人走进艺术空间。
在前期的设计观察中,我们发现许多城市公共场馆,可以填充更多实质性的内容,与人产生更深层次的连接。我们注入了丰富、多元、可感知的内容,以更有亲和力的艺术点亮空间。正是异开设计对艺术表达的探索与实践,使得它深受市民的喜爱。
艺术的本质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思考。让更多人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普及和推广。© 深圳美术馆(新馆)
- 项目信息
- 项目名称:深圳美术馆(新馆)艺术空间
- 项目地点:深圳市龙华区
- 室内设计:EK Design 异开设计
- 装置设计:PP Design Gallery 泡泡艺廊
- 项目摄影:黄早慧
异开设计(EK DESIGN)由毛桦女士于2021年创立,是YuQiang & Partners 旗下的先锋设计品牌。EK是一家专注于以时尚、艺术视角表达人与空间情感连接的设计机构,拥有一支前瞻、多元化的设计团队,擅长使用“解构主义”的设计逻辑和艺术化的语言,创造空间的多重可能性。
泡泡艺廊由中国知名设计师于强先生和毛桦女士于2010年创办,是于强设计旗下重要的业务支柱之一。作为一家以国际现代设计为焦点的设计艺廊,泡泡通过整合全球艺术品,为客户提供国际高端设计产品服务。
- 转自:构架FRAME
- 图片©构架FRAME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