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生机
沙溪相对南边的大理来说,是一个小山小水的小坝子。黑惠江从高原的褶皱间,由北往南从坝子中央缓缓穿过。2100米海拔的温凉,丰沛富裕的阳光,清澈透明的空气,使沙溪在气候层面成为适宜长居的地理场所。虽然在整一年里温差不大,但四季景观分明,各类植物物种在这无扰的富饶之地,长势皆恣意繁荣。对于人来说,这片坝子的微气候极其丰富,从艳阳高照、层云叠嶂、阵雨淅淅到再次转晴,常常在一转眼的功夫就完成流转轮回。你以为的阴影,不是阴天,只是一朵云的影子。诸如此类的风云变幻,是触手可及的梦幻。
建筑遗产
2001年,位于坝子正中心的沙溪寺登街作为“茶马古道上唯一的幸存古集市”,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选入其“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古戏台加魁阁(供奉魁星、祈福文运昌盛、保佑金榜题名的场所,始建于1796—1820年间)立于兴教寺正对面,与商铺共同围合成为四方街广场,也是寺登街古集市的中心,各种节日活动至今都在广场展开。盛大的火把节,人们纵情高歌、人人跳舞,白族人在魁阁戏台上通过演戏娱神,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所有人都处在有愿力的场所之中,祈福风雨和谐、平安、礼赞生存与万物生机。 每到傍晚,主人小白都在古镇中心广场上和朋友们踢毽子。此刻,我们大家真正进入的不再是建筑学的知识传统,而是一种连续的时空情境:我们置身于历史之中,又在此刻的日常生活中,看到“我们”来时的路。这给予我们一种信念——日常与天地一体的生活和建筑场所,至今犹在。
日常生活的组织
“我想有一个可以恣意生活的房子”,我们理解小白的恣意,不仅仅是功能房间的排列,而是可以通过建筑的姿态,对个体独处、群体的欢乐,对生命律动、不同日常状态进行敏锐回应。人是鲜活的生命体,对应着最灵敏的关系尚待组织。在传统的沙溪白族民居中,四合五个天井的设置,天然蕴藏着迎请自然的潜力,非常强烈的给人安宁稳定的空间感受。我们最终的平面布局也延用了东南西北四个区的布局方式。
东南村8号位于古镇中心广场东南方向的两公里位置。我们第一次在广场上喝着咖啡,便迷上了一群召唤天地、随时起飞的神鸟——魁阁戏台。其屋檐灵动、夸张翘起,与“人神以合”的公共活动交相辉映,平日看确实不同寻常。哪怕在离开沙溪之后,它也是萦绕在我们心中、再也挥之不去的“金阁”。很想做一个可以和古戏台相映照的现代建筑。整个大理州地区都是日照充足的高原坝子,在阳光下久待受不了,在阴影里便凉爽好在得很。做一个像鸟或其他生物一样的屋檐既是气候所需,也是潜在需求的显化。因此我们把一层的屋檐(二层平台、二层走廊扶手、主卧阳台扶手)二层的屋檐(屋顶平台的女儿墙)都做了三维曲面的设计。像鸟一样停在屋子上面,为人提供庇护和阴影。
前院紧致,后院倾向于野放。前院施工封顶之后,小白又意外租下花园后院和停车场,包含储藏间、酒窖、晾晒区、木工坊和营地。
东区(正房客厅和主卧)+ 西区(瑜伽茶室和客房)
面朝黑惠江的是正房,即地势最高的东区。楼上的主人套房及屋顶露台,正对着东南村的魁阁,楼下客厅(即兴音乐区)向院子延伸出舞台,所有的钢框落地门窗都可以平移或折叠打开,没有地轨,室内外边界更加模糊,支持畅快活动。
沙溪秋冬的夜晚偏凉,壁炉是大理地区非常实用的温暖设施。为了营造篝火的体感,我们在东区一层客厅沙发影音区、乐器区和舞台的交汇处,设计了三面观火的开放壁炉,让晚上的聚会有了野外露营的感受。同时,结合混凝土结构柱直通屋顶,插入天空,直接与云天和华丛山对话,成为了陪伴天地的纪念碑。
精细调整各区高差关系,使东区的视野能够尽量穿过西区望向远方。西区茶室、瑜伽室低于客厅舞台地面1.2米,层高也尽量压低,使二层眺望平台的所有邻近区域,经过几步台阶即可到达,直望坝子群山山口。
从院子里,为了得到向外瞭望的丰富视角,把西区和北区的二层独立客房体量控制得比较短,形态上也想和远山、华丽的天光云彩之间,产生特别的张力。每个区每一层的地面标高、房间层高,各不相同、环环相扣,总是让人在体感上不由自主地移动,被不停切换的视野所牵引。
从客厅有隐蔽的独立楼梯上二层主卧。主卧外的露台视野开阔,若在此处就着酒凭歌起舞,容易迷醉;无论是闭着眼睛或是身处月色下,我们希望不是先看到“边界”,而是感受“边界”。
在西侧女儿墙曲面的最低处、面朝落日的方向,有一组轻盈的不锈钢线性装置,显现太阳的最后一抹高光以朝魁阁。烟囱口的长明灯、“船板”上的烟棕色碎石,诸如此类的细节,一起迎接着或壮烈或隐秘的云彩、烟霞、日出和日落。
与自然连通:日晷塔、书塔
我们赞叹四季如春的阳光和空气,邀请风、雨、阴影等美妙的自然要素来共同生活,我们把所有精力(对尺度、形态、多样材质、不同光线的判断)都投入到时间、空间、气韵、情感等各种灵敏关系的组织之中。从建筑、室内到心灵陈设,让人深入体验到更多层面的支持、与更大的存在共处。自然成为日常的尺度。
我们想把上空的存在,包括太阳和月亮,通过日晷塔强烈地显影出来。沙溪接近北回归线,夏季较高的太阳会将小屋面的影子落在弧形墙上,于是屋面的缝隙形成“光针”;冬季太阳高度角低,垂直于地面的柱体在墙上投下更多“影针”。无论是云的阴影变换,还是雨的流落,对室内来说都是精彩的剧目。夜晚,它又成为月晷塔。显影与剧目,光针与影针的刻度,都不息不止。
日晷塔与同样灵敏的日常接壤。瑜伽室茶室的天花净高被压低到2.25米,使身体尽量席地、触碰、遨游。空间同时接收来自多个开口的光,大部分被深棕色的织物壁布和顶布所吸收,也从棕黑色竹地板的横锯纹理微微反射出来,身体和意识是敏锐的,从阴翳之中望向四处无限远的高光,促人专注或遐想。茶桌上方的射灯只有一瓦,很像在野外露营过夜时,我们眼看着小白独自划着桨板在湖水中央的无垠。
起初的空塔是一个可以观察天空云雨的空间,让独处或者小型聚会更有想象力,对乐器也特别友好。中途因为有上万本书的缘分,空塔恰如其分成为6米多通高的书塔。
书塔顶部是俯瞰整个坝子的最高视点,小白每年都会花上一段时间独自在野外露营,鼓形开口的四周也逐步发展成从野外回来,能跳进水里看着星星泡澡、卧躺、喝茶的地方。
南区(客房)+ 北区(客房和餐厅)
南区和北区也形成一组对视和互动关系。人会随着自然的起伏共振,不同性格和关系的朋友都能在丰富的场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强烈地感受到与彼此同在。
结语
小白说,他有了一个满足一切的房子,在沙溪的生活也让他对苏轼在一千年前写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状态有强烈共鸣。我们也把这两行赋,设计迎请到了东南村8号的入口装置上,欢迎你。随着天南海北的朋友们、更多人的到访,小白和我们都开始被问到:2040年,带不走的房子要交还给房东是不是很可惜?小白期待着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放下一切的勇气,说走就走地去往下一程。我们是相信建筑不仅是宅基地上的物体,建筑也是一种共通的语言,能够传达:人们在日常之中,有觉察与自然宇宙紧紧相连、感受生命状态的可能。
- 设计类型:景观/建筑/室内/软装
- 项目地点:云南大理沙溪
- 用地面积:990平方米
- 建筑面积:733平方米
- 建成时间:2025年2月
- 整体设计单位:xiān氙建筑工作室
- 主创建筑师:王岩石、白河
- 整体设计团队:董郅源、刘宜锋、周梦筝、黎殷(实习)、吴嘉慧(实习)、陈锦楷(实习)
- 结构设计师:高雪梅、李平
- 施工团队:欧阳东和(白族)
- 灯具支持:库奥(深圳)照明技术有限公司
- 材料品牌:MOSO摩索竹材地板
- 部分家具支持:NAZA哪吒家具
- 开关面板支持:施耐德电气
- 入口门禁支持:大阳大树工作室
- 摄影师:刘国威、夏至、梁嘉健
- 视频:刘国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