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选址于广东惠州市龙潭镇的铁岗河岸。北宋文豪苏轼一千年前贬谪于惠州,或许也曾在同一条河边来回顾盼,依据着岭南风土,抒写“人生十六乐事”。千年流转,今人依循此十六雅事,沿南昆山、罗浮山之间的环山公路打造十六处驿站,提名为“「环两山建筑艺术计划」”,而我们的项目「步花洄」则是其中一站——铁岗河驿站。
▽项目概览©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1.jpg
面对“人生十六乐事”的命题作文,步花洄选取十六乐事中“乞得名花盛开”隐喻,一反常规驿站的闲适体验,转而以空间序列变化激发游人的身体本能。苏轼晚年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一生,我们遂将其凝练为从最初晦暗不明、身不由己,到最后开阔澄明的空间体验,呼应苏轼一生的起伏转折。
▽空间序列呼应苏轼一生©大料建筑

vsszan203614160900222.jpg
场地位于一片竹林中,路与河之间。公路遥遥,流水潺潺,绵延不绝,二者均呈现出近似无限的空间延展性与连续性。而现代交通网络与亘古流淌的河水在此并行,亦暗含着时间的流动。因此新加入的房子需得具备竹林般的品质——作为空间界面,分隔这两种宏大的连续。我们将人的动线同车流与河流并置,使房子整体形成一个窄长的回环符号,同一条道路一来一回,空间收放回转,在竹林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延展拉长行动轨迹,借用符号化的空间组织形式,令空间体验本身成为古今共通的钥匙。
▽与公路和河流并行的“回环”符号©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3.jpg
▽竹林中的装置©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4.jpg

清风徐来
顺应初始地形,入口广场设置于高差变化明显之处,以碎石铺装,由竹林与座椅围合界定,由此可进入水吧、卫生间等功能区域。入口空间疏朗,静谧轻松,一如苏轼少时初入仕途,前路顺遂无坎,恰似清风徐来般明朗通透的心境。至此,访客自高点启程,将一路向下进入尺度收束的金属通道,试图以“先扬后抑”的手法,为后续的“幽暗岁月”进行铺垫。

▽入口广场©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5.jpg
▽装置的水吧制作间©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6.jpg
▽装置入口©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7.jpg

浮沉随浪
建筑主体采用锈蚀耐候钢板构筑,高2.1米、宽1.2米的狭窄箱体平行错位排列,串联成通廊,侧向预留出轻度变形的余地。出于高效且彻底解决场地排水的考量,地基之上,一公分厚的钢板作为支撑构件,将箱体抬升,从而使建筑与自然地面之间脱开一定的缝隙。而线性建筑体量再不能把大地一分为二——雨水穿过房子下方沿自然地势进入河道,植被也终于连成一片。

▽建筑与地面脱开间隙©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8.jpg
▽廊道幽深©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9.jpg vsszan2036141609002210.jpg
▽狭窄箱体平行错位排列©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11.jpg
▽施工过程©大料建筑

vsszan2036141609002212.jpg vsszan2036141609002213.jpg
当人在通廊中穿行而过,箱体似在未知力量的驱使下无端晃动摇摆,相邻箱体,摆动幅度竟又不同,似若忽遭弹劾、一路被贬至黄州的东坡,身陷难以名状的迷惘,浮沉总身不由己。廊道幽暗,人行其中,仍难以摆脱装置之外天气的影响,阳光、风声和雨滴在箱体之间脱开的狭缝中交替互换,顿足或奔跑时,光也斑斓,雨也淋漓,外部的景象压缩使视觉退隐,箱体的回响共振放大了感官,触觉和听觉则变得鲜明可知。
▽趣味互动©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14.jpg vsszan2036141609002215.jpg

柳暗花明
苏轼在惠州的微茫飘渺中觅得寄情山水的豁达,游人亦穿过车水马龙与汩汩河水的声音,幽长通廊尽头光源绚烂。花厅中,艺术家陈卓的观景石意象花艺作品沿圆形空间弧形排列,被乱纹不锈钢板漫射出五彩的花色,迷幻璀璨。花厅顶部中央设置圆形开口,垂直引导视线,使其聚拢于竹林围绕的限定天穹。此时,体验在此转折:游人落座于花阵之间,自然的愉悦从箱体的摇摆与压制中解放,明亮取代幽暗,环抱驱散压抑,宁静抚平喧嚣,视觉重新成为感知这方天地的向导。一切感受都在花厅之中倒转,游人便足以在此停留片刻,安坐一隅,闲适悠然。

▽通廊尽头©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16.jpg
▽花厅©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17.jpg vsszan2036141609002218.jpg vsszan2036141609002219.jpg
▽花厅屋顶©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20.jpg

豁然天地
年过六旬的苏轼抵达儋州,离昔日繁华越来越远,亦在反复贬谪的命蹇时乖中转化出苦中作乐的豁然。游人的游览路径也随着苏轼的人生转折,向花厅的另一出口转出。空间从收束到豁开,箱体不断加深的锈迹与颜色在此处戛然而止。来到河边,临水秋千一字排开,银色不锈钢编织网的秋千座椅摆荡,人随秋千愈贴近水面,竟越生出抵抗幽暗的勇气。此刻回望背后与之对应的通廊箱体,方才通廊里关于摇摆的困顿竟恍然顿悟——箱体正随秋千晃荡拉扯而颠簸。洞悉彼时全貌,顿觉释怀,终是与苏轼一同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旷达。而箱子外,游人与村民交织于此,嬉水、出神或垂纶,景色大敞,风水人,都肆意。

▽临水秋千©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21.jpg vsszan2036141609002222.jpg
▽游客与秋千的互动©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23.jpg vsszan2036141609002224.jpg
▽秋千座椅细部©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25.jpg
苏轼的一生,像一块薄铁板:柔,千磨万击能泄劲;刚,千锤万凿仍复还。岁月锈蚀斑斑,路有阴晴,人有肥瘦,唯有河畔清风,可以万万年。
▽游人©朱雨蒙

vsszan2036141609002226.jpg
因此,这世上的能量终是传续至此——当年抵达惠州的苏轼与今日到访于此的游人,于不同的时间切片当中在同一空间联结。他们往复穿行于廊道里外,荡在水边扯一缕波光,在光阴洪流里捞一块碎影。问曰:名花几时盛开?名花从来盛开。
▽总平面图©大料建筑

vsszan2036141609002227.jpg
▽平面图&剖面图©大料建筑

vsszan2036141609002228.jpg


项目信息:
项目:「环两山建筑艺术计划」东坡乐事——步花洄
时间:2025.7
地点:广东,惠州
场地面积:800.0㎡
装置:大料建筑 / 刘阳,张末未
艺术家:陈卓
结构:蒋俊杰
装置制作方:保定方舟苑雕塑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
基础施工方:北京玉良吉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执行单位: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朱雨蒙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95qabc3 天前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syhgdesign前天 01:26
感谢楼主辛苦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