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君柠酒店 |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 2025 | 中国安徽
1

定位:非标的“行旅”空间


行旅空间,不像中国人的家宅有着诸多风水朝向、等级尊卑的限制,它可以更加自由。不需要收纳世俗琐碎,也不需要精打细算每一寸面积。它的尺度比家宅小,但要比酒店大。是屏蔽了柴米油盐、世里行间后,将身体短暂隐于自然的近旁。真正体验的不是奢华昂贵的材料,不是精致稀有的陈设,而是我与此山,我与此地,我与此刻的诗意关联。当然也不可被标准化。可以说,行旅空间更接近中国人的理想栖居。这便是南山君柠酒店的设计任务书。

▽项目鸟瞰©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1.jpg


2

建筑布局:依山 面竹 驯水

场地是皖中地区一处普通的低丘缓坡的山谷,一侧背山,一侧面竹,一侧临路。地形高差有十米左右。原状有一条小溪从山谷流下,在雨季时半山处汇聚成一个小水潭,枯水期形成一个天然的池塘。

▽总平面图 (1 叠木堂 2 环木亭 3 餐厅 4 编木舫 5 编木双舫 6 编木堂 7 日潭 8 交木阁 9 斜木林 10 斜木林 11 悬风楼 12 聚木亭 13 月池)©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2.jpg


▽整体鸟瞰©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3.jpg
vsszan205449260821524.jpg

建筑的布局依山就势:背山一侧建筑一字排开,倚山而建;面竹一侧建筑以环抱姿态面向竹林;临路一侧三栋建筑松散间隔,是公共区域。“驯水”成为景观组织的线索:首先把山上溪流经过缓速后引入场地内部,自高向低形成不同形态的水面,层层跌落,或缓或急,或宽或细;其次再把园路穿插在水间,高地错落,跨临面跃,形成游园的趣味;然后将原来小水潭的位置,布置一座水潭形状的建筑,屋顶用水还原为原始地貌中的水相,同时形成一座独特的水下居所;最后,在山谷高处水的源头,高举一座月形水池,横跨在小溪之上,并形成跌水水帘景象,成为整个园子的水眼。让水顺应地势,铺满园子,静则有形,动则无形。水之形便是地之形,水之势便是气之势。

▽建筑的布局依山就势©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5.jpg
vsszan205449260821526.jpg

▽“驯水”成为景观组织的线索©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7.jpg
vsszan205449260821528.jpg

▽园路穿插在水间©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9.jpg

▽游园的趣味©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10.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1.jpg

▽让水顺应地势©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12.jpg

3

与“古”为“新”

与古为新,并非对传统的复刻,而是以现代的建造体系对东方空间精神的再书写。南山君柠酒店的设计回溯传统营造中的秩序、审美,从构造技艺到文化意向,从结构原型到空间姿态,皆以当代的方式重新生成。“新”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和:将传统极具智慧的构造逻辑转化为当下的空间生成逻辑,使文脉之中的智慧和精神在当下焕发出生命力。

▽叠木堂内部©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13.jpg

3.1传统“藻井”的结构化升格

传统木构中“藻井”属于装饰性构件,通常出现在重要的礼仪性空间的顶部。但因为传统木材强度有限,藻井尽管只需承载装饰构件自身的重量,却也只能覆盖比较小的空间。而得益于现代木构技术对于材料强度的提升,藻井空间覆盖面积不仅能大幅度扩大,而且能够成为建筑结构系统,而不只是装饰构件。是一种更接近中国人宇宙观的结构形态。中国人认为,圆是天的形状,正方是地的形状。人只能接近于圆形,但不能建造出真正的圆形。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中心对称式的精神性建筑(塔,亭、坛等),大多是将方形的木构梁柱进行抹角,更接近圆,从而离天道更近一步。藻井通常也是从四方形抹角为八角,再向圆形进一步升格,在方圆之间转变,介于天地之间。

▽藻井©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14.jpg

▽悬风堂空间结构©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15.jpg

叠木堂和悬风楼两座建筑的结构和空间形式均是来自于对于中国传统木构的“藻井”的现代演绎:叠木堂是酒店的大堂功能,其结构原型自中国北方一种八边形的藻井;悬风楼是酒店的酒吧功能,其结构原型取自于南方螺旋线的藻井。两座建筑在结构上互为反相。叠木堂是构件层叠向上的空间关系,从而产生向上升腾之势;悬风楼则是将叠木堂自上而下的传力结构翻转了过来,变成自下而上的互承悬挂结构,过极细的金属拉杆层层悬挂。力流自下向上传导,最终整个屋顶重量通过外部12根纤细的钢柱支撑,形成一种举重若轻的姿态。这种结构来自于传统,却是传统木构中从未有过的形式,通过现代材料得以实现。

▽叠木堂模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6.gif

▽叠木堂&悬风堂结构模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7.jpg

▽叠木堂&悬风堂结构模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8.jpg

▽叠木堂 &悬风楼剖透视©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9.jpg


▽悬风楼施工过程© 来建筑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20.jpg
vsszan2054492608215221.jpg

▽悬风楼外立面©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22.jpg

▽悬风楼内部©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23.jpg

叠木堂屋顶采用了双层构造:下层明袱为构,支撑并展现结构力量;上层草架为形,塑造四坡屋顶的简洁形式。层间形成空腔以容纳管线和隔绝热量。而悬风楼屋顶构架形成一个漏斗状。屋顶雨水汇集,在中间聚合溅落。从传统建筑的“四水归堂”升格为“万水归堂”。雨水从屋顶洞穿两层楼板,跌入中央水系。悬风楼是园内最高的建筑,同叠木堂高低对望,成为阴阳互补之态。

▽叠木堂施工过程© 来建筑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24.jpg

▽叠木堂仰看木构©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25.jpg

3.2 传统“木拱桥”的去结构化降格

浙南地区的木拱桥,是对于“小料大作”的智慧巧作,木材作为自然材料,长度有限,若要完成大跨结构,将短料通过互承的方式形成整体来实现。这是一种务实的诗意结构。对于这种木拱结构的继承和发展已经在国内看到很多借鉴和创新的设计。

▽编木舫轴测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26.jpg


▽编木舫远景©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27.jpg

而在编木舫的单体建筑中,同样是狭长的空间,并没有将木拱的构形方式作为主体结构,而是将其降格成为覆盖屋顶的构造,编木成为一种从线到面的构形方式,将木构的线性杆件编织成屋面。更进一步,将原本的拱形翻转,变成下弧,承载在横梁之上,进一步做实这种去结构化。

▽编木舫剖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28.jpg


▽编木舫立面©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29.jpg

▽编木舫内景©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30.jpg

▽编木舫室内©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31.jpg

当现代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大料大作”,那么再将能够轻易获得的“大料”变成小作,是一种对于工业化效率优先的反叛,是对于传统尺度的回归,也是技术降维对自然情绪的迁就。

▽编木舫结构©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32.jpg
vsszan2054492608215233.jpg

▽环木亭剖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34.jpg

▽环木亭模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35.jpg


▽环木亭内部©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36.jpg

▽环木亭全景©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37.jpg

▽环木亭内景©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38.jpg
vsszan2054492608215239.jpg

▽环木亭木构细节©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40.jpg

▽环木亭木构细节©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41.jpg
vsszan2054492608215242.jpg

3.4九宫平面的“井”“回”之变

九宫格是中国人最本初的空间原型,从国土到城市,从宫殿到民居,从抽象的世界观到具体的分田制度。在九宫格的格局里,“井”不只是取水之所,更是秩序的骨架,是物理的划分。在南山君柠酒店的建筑单体平面布局中,也是从这一基本的空间骨架出发,用九宫格来进行拓扑变化。比如居所之中,九宫对应寝、食、浴、茶等不用功能,并且根据不同的功能面积变换其比例分配。而在公共空间中,将“井”字形骨架解构,顺应大堂、酒吧、书咖等功能,形成“回”字形动线。“井”为静,“回”为动,是气韵的流通。

▽明堂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43.jpg
vsszan2054492608215244.jpg



4

与“骨”为“形”

如果说“与古为新”关乎传统的接续,那么“以骨为形”则是现代技术下的审美倾向。结构是建筑之骨,并不是消极而需要被隐藏的工程问题,而可以成为空间的语言、建筑的文法和审美的源泉。正如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 “骨法”是线条的形态美学,是描绘万物抽象的精神性概括,相对于皮肉筋骨血,“骨”是结构,是力量和动势,是核心,是气韵的形式法则。在建筑空间中,“骨”不只是作为承重受力的结构杆件,而是搅动空间气韵的线条。

▽“以骨为形”©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45.jpg

4.1编木为骨

之前的编木舫完成了从线到面的屋顶构造,“编木堂”则是对“木拱桥”进行的结构巧变:木拱桥本身传递压力,若将木拱倒置,变成木索,则变成了受拉结构,编木而成的屋顶犹如一张木网,悬挂于两根纵向梁上,编木屋顶中间重力自然下沉而两头翘起,形成单跨的木索结构。若将两个单跨木索拼成编木堂,则需要四根大梁再通过十六根细柱传递向地面,这便是编木堂的骨法。不同材料、不同尺度、不同受力的结构构件“梁柱檩椽”都是采用统一直径的圆杆进行叠合变换,进一步加强了“小料”的手工感。梁与柱,梁与梁,三个空间方向上的力的转换通过一种“双托柱”的节点组织在一起,三向受力得以清晰简洁地完成传导。

▽编木堂轴测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46.gif

▽编木堂模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47.jpg


▽编木堂户外交通空间©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48.jpg
vsszan2054492608215249.jpg

▽将两个单跨木索拼成编木堂©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50.jpg

▽编木堂内部©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51.jpg

▽编木堂施工过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52.jpg

4.2 “交木”为骨

交木阁以标准化构件形成“双木相交”的稳定桁架结构,这是现代结构的理性思路。但在交木阁中,从材料处理到搭接方式都刻意避免现代工业化的方式,其构形原则还是用短线条交织,勾勒出弧形的屋顶线条。木材的温润与交叠的力学逻辑相得益彰,使屋顶弯曲成双弧面,既向外张望,又在中央聚水,凝成雨水内聚的空间内核。

▽交木阁剖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53.jpg


▽“双木相交”的桁架结构©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54.jpg

交木阁居于山高之处,远可望山,近可戏园,前可赏松,后可观竹。空间体验如同山势般步步抬升,游走之间,木构的错落与空间的流动交织出动态的视觉效果。交木阁因而不仅是结构的交汇,更是骨法与山水意境的互文。

▽木构的错落与空间的流动©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55.jpg
vsszan2054492608215256.jpg

▽交木阁施工过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57.jpg

4.3 “聚木”为骨

聚木亭位于园子边界,其形体顺应山体的弯曲而展开。屋顶因地势而采用扇形四坡顶结构,木梁自屋脊向屋檐直接伸展,形成聚合之势,带着方向性与力量感。梁端以金属构件包裹,避免雨水侵蚀。木梁的放射与汇聚,使屋顶如同一只张开的羽翼,既承载结构的稳定,也引导视线的展开。视线方向顺应着木构伸展的方向,将四周的景致收纳进来,以观者为中心,获得一种环向长卷的延伸感。

▽聚木亭轴测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58.jpg


▽聚木亭内部©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59.jpg
vsszan2054492608215260.jpg

5

与“形”为“意”

宋画《寒鸦图》描绘了一幅林间意象,林中雾霭弥漫,仅能看见不同斜度的树干,这种简单又自然的阵列,具有神秘感和力量感。这种线条的力量是建筑结构的天然原型。沿着宋画中这种对自然体验的定格描绘,还原为空间场景中的自然精神的抽象。不同形状和尺度的柱子,能展现出不同的意境。这是以下几栋建筑的形式来源以及意境之变。

▽《寒鸦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61.jpg

▽斜木林剖面四联©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62.gif


▽斜木林楼空间©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63.jpg
vsszan2054492608215264.jpg

▽斜木林楼木构©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65.jpg

5.2 筷腿举棚

园子里几处挡雨棚,并未采用木构,而是采用更加纤细的钢柱,产生更强的力感:或倚墙而扶,或双腿交叉,比木柱更加细长的比例,接近筷子的长细比,并且都是成对出现,仿佛可用手夹取,产生尺度差的趣味感。

▽筷腿举棚节点©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66.jpg


▽筷腿棚立面©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67.jpg

▽筷腿棚细节©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68.jpg
vsszan2054492608215269.jpg

5.3 曲柱的日潭

日潭位于原有水潭,将主体建筑隐于屋顶水下,仅以编木亭为入口,旋转步入其中。柱体采用混凝土材料,以其可塑性区别于木构。厚重而弯曲的柱子支撑起空间,不同曲度展现着不同的力度,而力度又与光度相互呼应。与曲柱交织的家具,共同营造出一种身体与结构互动的力学趣味。

▽日潭鸟瞰©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70.jpg

▽日潭中庭©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71.jpg

水下空间如岩穴般清凉幽隐,弯曲的柱体与水光交织,形成独特的氛围。不同的曲度不仅塑造了空间的张力,也赋予其一种近乎自然生长的姿态。日潭因此成为园中最为隐逸的所在:在水下的静谧与光影的流动之间,建筑以曲骨之形,构筑出一处独立而深邃的栖居之境。

▽日潭施工过程©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72.jpg
vsszan2054492608215273.jpg

5.4 筒柱的月池

月池静卧于山腰高处,横跨原有溪涧。水面在二层被高高举起,水势跌落形成水帘。下层空间中,斜向筒柱与斜向树枝在水中交相辉映。自然与人工以一种似是而非、文质并序的姿态进行对话。筒柱本身充满稳定感,但微微倾斜之后,造成动势。

▽月池鸟瞰©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74.jpg

▽月池入口©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75.jpg

月池与日潭因水相而彼此呼应,形成负阴抱阳、日月同辉的形式关联。一个隐于水下,柱子在高度方向弯曲;一个高举水面,柱子在水平方向弯曲。二者相互映照,在动与静、阴与阳之间,在挺立与曲服、庇护与紧张之间,呈现出不同的意趣。

▽月池室内©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76.jpg
vsszan2054492608215277.jpg

6

节点的“显”与“藏”

在南山君柠的营造逻辑中,细部并非附属,而是“骨法”精神在微观层面的延续。整个建筑体系以现代木构为主,钢构件作为隐性支撑介入其中。以木为骨,以铁为筋。在北美为代表的现代木构系统中,节点通常是粗鄙的螺栓和钢板连接件,充满工业感。而我们希望在保证传力强度足够的前提下,让连接件“半显露”,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感,仅露出细微的构件传力的线索,而藏起粗重的功能结构,表达一种对现代技术的约束。

▽叠木堂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78.jpg
vsszan2054492608215279.jpg

以叠木堂为例,双层屋顶的受力节点采用嵌入式钢件,所有金属构造仅露出极小部分,光线下若隐若现,使连接关系“可视而不可见”。这种隐匿的处理,并非对技术的遮掩,而是一种选择性的露出,含蓄而留有想象空间。

▽悬风楼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80.jpg

悬风楼的木梁通过极细的金属拉杆层层悬挂,形成内力的连续传递。钢杆与木梁的尺度被设计得对比悬殊,使人感知到的是空间的轻盈,而非结构的重量;节点处的金属光泽与木材纹理在光线中交织,显出力的传导的线索。

▽编木舫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81.jpg

在编木做法中,用金属片和螺杆将短的木杆拉结成网,藏起螺栓和铁片,使其在人视角度不可见,这是“藏”;在两个不同方向的大梁的搭接处,却用钢托来转化力的传导方向,丝毫不加掩饰,这是“显”。此处,金属不再是连接件,而是结构要素——柱子。

▽编木堂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82.jpg

▽编木堂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83.jpg
vsszan2054492608215284.jpg

斜木林的细节则更显诗意。四向微斜的木柱节点以球形金属接头连接,允许角度微调,从而让整个“林”呈现自然舒展的姿态。节点在此不再是技术的痕迹,而成为结构生长的“关节”,让木作具备了自然的韵律。

▽斜木林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85.jpg
vsszan2054492608215286.jpg

▽斜木林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87.jpg

7

后记

南山君柠酒店的设计,并不在于复刻一种传统形式,而在于以当代的建造方式回应中国人的造物观。从“古”与“新”的转译,到“骨”与“形”的审美,从“形”与“意”的演变,再到“显”与“藏”的思辨,形成一套中国的意与匠的现代建造系统。


▽建筑鸟瞰©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88.jpg
vsszan2054492608215289.jpg

▽建筑场景精选©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90.jpg
vsszan2054492608215291.jpg
vsszan2054492608215292.jpg

▽建筑场景精选©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93.jpg
vsszan2054492608215294.jpg
vsszan2054492608215295.jpg
vsszan2054492608215296.jpg

▽建筑场景精选©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97.jpg
vsszan2054492608215298.jpg
vsszan2054492608215299.jpg

▽建筑场景精选© 赵奕龙

vsszan20544926082152100.jpg

同西方一样,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开始怀旧,怀念跟自然互融共生的那个“旧”从前。但其实现代人的身体已经不可能适应那个原生自然的状态了,所以怀旧只能是一种情绪价值,以反效率的方式表达对于商业的反叛。但其实很难逃出商业的规则和影响。所以基于这种矛盾,本设计倡导一种平衡:是对工业化的拥抱,对现代技术的驯养,但底色仍然是我们深厚的哲学观念,而不是被西方文化夺舍。

▽夜览© 苏圣亮

vsszan20544926082152101.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02.jpg

▽编木舫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03.jpg

▽编木双舫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04.jpg

▽编木堂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05.jpg

▽叠木堂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06.jpg

▽环木亭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07.jpg

▽交木阁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08.jpg

▽聚木亭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09.jpg

▽日潭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10.jpg

▽日潭屋顶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11.jpg

▽斜木林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12.jpg

▽悬风楼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13.jpg

▽月池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14.jpg

▽编木舫立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15.jpg

▽编木堂立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16.jpg

▽交木阁立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17.jpg

▽斜木林立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18.jpg

▽悬风楼立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19.jpg

▽叠木堂立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20.jpg

▽环木堂立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21.jpg

▽聚木堂立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vsszan20544926082152122.jpg

  • 项目名称:南山君柠酒店
  • 项目地点: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
  • 项目类型:酒店
  • 用地面积:23720m²
  • 建筑面积:6713m²
  • 设计时间:2018.3-2024.3
  • 建设时间:2019.10-2024.5
  • 结构系统:木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
  • 主要材料:金属屋面,胶合木,毛石
  • 建设单位:合肥南山云起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设计单位: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 主持建筑师:马岛
  • 项目建筑师:陈运、严安
  • 设计人员:马岛,陈运,王聿宁,刘同强,严安,廖启贤,张莹,郭晓红,魏铮,陈康,林均翰,谢佳辰,袁其安
  • 软装设计:上海则问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结构咨询:曾学为
  • 机电设计:陈增伟,郑渊贾,李均生,杨银中
  • 景观深化:朱志诚,金群英,董杰、方良灿,单群
  • 照明咨询:陈思维
  • 摄影:苏圣亮,赵奕龙,汪领
  • 施工总包:安徽宏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木结构施工:上海木乐康木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匠言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室内施工:上海迈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水循环系统:杭州水如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暖通系统:合肥精通暖通工程有限公司
  • 门窗系统:安徽众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照明系统:上海尔舍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vsszan20544926082152123.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24.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25.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26.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27.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28.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29.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30.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31.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32.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33.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34.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35.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36.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37.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38.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39.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40.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41.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42.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43.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44.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45.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46.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47.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48.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49.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50.jpg
vsszan20544926082152151.jpg
AI文本分析中……
AI色彩命名中……

序赞Ai时刻等待着你的命令!~

与Ai对话形式持续执行相关Ai智能体任务。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